-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延边州2025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
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
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做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共8页,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代诗人创造“律诗”这个名词,其意义是“合于音律的诗”,也就是“有音乐性的诗”。殷璠的意
思是说:诗的声调合于音律,就会产生诗的气势,表明诗的节奏。一首诗由于平仄黏缀得好,吟咏之时就
容易透发作者的才情。
既然如此,凡是一切要求讲究平仄、避免八病的诗,应该都是律诗。不错,唐代诗人是这样看的:绝
句也是律诗。韩愈的诗文集是他的女婿李汉编定的,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元稹的《元氏长庆集》,都
是作者自己编定的。这三部书中的诗主要是按形式分类,总的分为“古诗”和“律诗”两大类。讲究平仄
的五七言绝句,都编在“律诗”类中,不讲究平仄的古体绝句都编在“古诗”类中。这就可以证明唐代人
以为近体绝句也是律诗。
南宋人编诗集,常常分为“古诗”“五律”“七律”“绝句”等类,从此就把绝句排除在律诗之外。
南宋人讲起近体诗,常常用“律绝”这个语词,绝句与律诗便分家了。唐代没有“律绝”这个语词。唐人
只说“古律”,表示传统的古体诗和新兴的律体诗,或说近体诗。
用“格律诗”这个名词来表示唐代兴起的律诗,这恐怕是现代人开始的错误概念。在唐代人的观念里,
格是“格诗”,即讲究风格的诗,也就是古诗;律是“律诗”,即讲究声律的诗,也就是近体诗。白居易
第1页/共22页
的《白氏长庆集》有一卷题作“半格诗”,所收的诗,大体上都是古体,但常有对偶句,或者用平仄黏缀
的散句。这些诗似古非古,似律非律,所以名曰“半格诗”。作《唐音审体》的钱良择注释道:“半是齐梁
格,半是古诗,故曰半格诗。”又说:“格诗,是齐梁格也。”这个注释是错误的。在唐人观念里,无论汉魏、
齐梁,都是古诗,不能把古诗和齐梁诗对立起来。齐梁诗是一种风格,汉魏诗也是一种风格,不能说“格”
是专指齐梁格的。唐人厌薄齐梁诗体的浮靡,要求继承汉魏诗的风格,这是从诗的内容讲的。“风格”这个
名词,唐代似乎还没有,他们或称“标格”,或称“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就是指汉魏诗的风格。《文
镜秘府论·论文意》云:“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
以上这些引证,都说明“格律”是两回事,不能把唐代律诗称为“格律诗”。我们如果要一个双音词
来称呼唐代的律诗(包括绝句),应该名之为“声律诗”。
(节选自施蛰存《唐诗百话》)
材料二:
对汉语四声的认识,始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而齐梁时代之所以能够产生对我们自己语言特色的反省,
又是由于佛经梵文影响的结果。这种反省很快就影响到了诗歌。因为人们发现,一句诗如果所有的字都是
平声或者都是仄声,读起来是很不好听的,一定要平仄间隔才好听。所以从齐梁开始,诗歌逐渐就走向了
格律化,到初唐时就形成了“近体诗”。所谓近体,是相对古体而言。古体诗不讲究平仄也不讲究对偶,
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偶。对偶,其实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而形成的。英文单词长短不齐很难对起来,
而中国文字单音独体,天生来就适合对偶。《易经》的《乾》卦说:“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那时候的作者还没有后来这种对语言文字的反省,它是自然而然就对上的。而到了六朝的时候,对偶就成
了很多诗人自觉的追求,像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从头到尾都是对偶,虽然还不是格律诗,但与汉代那些
质朴的古诗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
到了齐梁时期,诗歌在声音上已经很讲究,只不过还没有形成近体诗的格律而已。近体诗的格律是什
么样子呢?除在句数、字数和对仗等方面的规定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声音的平仄了,这与我们今天讲的吟
诵是有关系的。像我前文讲节奏时所举的“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两句,就是唐代五言律诗中的一联,
它的平仄声音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律诗的平仄当然有它的规律,但也不是完全死板的,有的
地方平仄可以通用,有的地方就不可以。另外还有所谓“拗句”(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有
的地方可以“拗”,有的地方不可以“拗”,有的地方“拗”了还可以“救”。于是有人就说,格律诗变
化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辽宁省丹东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
-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
- 广东省湛江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
- 高一下学期《提高安全意识,谨防诈骗》主题班会课件.pptx
- 高一下学期《和高一学生家长谈乌鸦定律》主题班会课件.pptx
- 高一下学期《明确目标追求卓越》主题班会课件.pptx
- 高三上学期《安全重于泰山》主题班会课件.pptx
- 高一上学期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追随孔子之光传承圣贤智慧主题班会课件.pptx
- 高三上学期《为什么要上一个好大学?》主题班会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