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玉米粗缩病和锈病概述及相关综合防治方法探析
摘要:本文针对玉米粗缩病和锈病两种常见病害,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粗缩病,关键在于早期防治灰飞虱,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对于锈病,需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农业防治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而化学防治则需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此外,生物防治也是值得推荐的方法,利用拮抗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生物防治,可有效减轻病情。这些防治方法有利于为玉米种植户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帮助其更好地管理玉米,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锈病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大众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力。然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粗缩病和锈病是最为常见的两种。这些病害不仅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还会对其品质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对玉米粗缩病和锈病的防治方法进行探讨,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玉米粗缩病及其防治方法
1.1危害特征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增厚、颜色深绿、节间缩短等。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导致其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一般来讲,玉米粗缩病病毒是由灰飞虱传播,因此在种植期间,农户应加强对于灰飞虱的控制。农业实践表明,不同品种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不同,感染粗缩病时表现出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
1.1.1植株矮化
感染粗缩病的玉米植株会明显矮于正常植株。在发病初期(一般在幼苗5~6叶时),植株会出现略微矮缩的现象,其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叶片上出现褪绿虚线条纹,叶背面侧脉出现蜡白色突起物。随着病情的发展,植株矮缩现象越发明显,其叶片僵硬、难以展开,最终导致整个植株矮小,甚至只有正常植株的一半或1/3。这种矮化现象一般由病毒侵害了玉米的叶绿体,叶片光合作用效率降低、营养吸收受阻所引起。
1.1.2叶片增厚
感染粗缩病的玉米叶片质地会变得坚硬,在表面呈现出深绿色[1]。与正常叶片相比,增厚的叶片更加粗糙,叶脉突出,叶片的伸展受限。这种症状的出现是由于病毒引起叶肉细胞异常增生,叶片厚度增加。增厚的叶片会影响光合作用效率,使得植株生长不良。
1.1.3节间缩短
感染粗缩病的玉米植株节间明显缩短,整个植株非常紧凑。与正常植株相比,感染粗缩病的玉米节间长度显著缩短,严重的情况下,节间几乎无法伸长,植株矮化严重[2]。这种症状不仅会影响玉米的外观,还会影响其光合作用和产量。由于节间缩短,植株的支撑能力减弱,容易倒伏,进一步影响产量。
1.1.4生长受阻
感染粗缩病的玉米植株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生长受阻的现象,不仅表现在植株地上部分,还表现在植株地下部分,即植株的根系生长也会受到抑制,根的数量和长度减少,最终导致植株整体生长不良。
1.1.5产量下降
由于植株矮化、叶片增厚、节间缩短等症状的影响,玉米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其花丝不发达,结穗极少。若染病严重,植株会提早枯死,其籽粒产量极其有限。根据研究数据,玉米粗缩病一般可导致玉米减产30%以上,严重者甚至绝收。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危害外,玉米粗缩病还会导致玉米的品质下降。由于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玉米籽粒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减少,这会影响玉米的品质,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
1.2防治方法
1.2.1错期播种
错期播种是指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灰飞虱的活动规律,有意识地调整玉米的播种期,以避开灰飞虱传毒高峰期,从而减少粗缩病的发病概率。这是一种预防性措施,通过进行合理的错期播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在具体实施时,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需注意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差异,以确保在最佳的播种期内完成播种。以鲁东南黄淮海夏玉米播种期为例,农户应在收获小麦后,隔15~20d再播种玉米。这段时间内,可对小麦实施晾晒,等待灰飞虱跑净,随后清理田间,再进行玉米播种。
1.2.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粗缩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重要措施。通过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可显著降低粗缩病的发病率,减少损失。在选择抗病品种时,农户需考虑品种的遗传背景、抗病性表现和适应性等多个因素。同时,还需注意品种的多样性,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以降低粗缩病的发生风险。
为获得更多的抗病品种,农户也可通过育种手段进行品种改良。借助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技术手段,可加快抗病育种的进程,培育出更多具有优良抗病性状的玉米品种。一般来讲,这种对粗缩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应有着幼苗粗壮、颜色浓绿的特征[3]。
1.2.3种衣剂拌种
种衣剂拌种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措施。通过使用内吸性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可有效防治苗期害虫和土传病害,减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大河镇招聘社区工作者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docx VIP
- (高清版)DB42∕T 949-2014 《蔬菜净菜加工和包装技术规范》.pdf VIP
- 建筑工程领域AI应用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 -AI in AEC.docx
- 《智能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项目三 认识智能制造设计技术.docx VIP
- 新能源全面入市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136号文政策解读-13页.docx
- 口腔正畸工艺技术教案.docx VIP
- 《公路建设项目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doc VIP
-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指导手册-散货码头.docx VIP
- 高压高含硫气井安全生产操作规程.pdf
- 食品经营许可知识测试题及答案(3篇).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