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青春之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第15课《青春之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5、《青春之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如“瓢泼、熟络、心扉、执拗、崎岖、噩耗、毛坯”等;学会抓住小标题和重要语句,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品读精彩句段,分析文中细节描写,提升语言赏析能力;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深入理解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感受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梳理黄文秀的扶贫事迹。

学习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分析黄文秀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精神内涵,体会其时代意义。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多种写作手法进行写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多媒体上展示一组贫困地区的旧貌图片,如破旧的房屋、落后的基础设施、村民们艰苦的生活场景等。接着,展示一组如今这些地区脱贫后的新貌图片,如崭新的楼房、宽敞的道路、村民们幸福的笑容等。

“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我们看到了贫困地区的巨大变化。而这背后,离不开无数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优秀扶贫干部的故事,她就是黄文秀。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春之光》这篇文章,去了解她的事迹,感受她的精神。”

(二)预习检测

走近作者:祝红蕾,潍坊临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文联首届签约作家。她曾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在文学创作领域颇有建树。出版了散文集《清欢过红尘》《在一只碗里过一生》,中短篇小说集《金波的星期九》。她的作品风格细腻,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感人瞬间,用文字展现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变迁。其丰富的创作经历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使得她能够生动地刻画黄文秀这一人物形象,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黄文秀的故事。

字词积累:

瓢泼(piáopō) 熟络(shúluò) 心扉(xīnfēi)

执拗(zhíniù) 崎岖(qíqū) 噩耗(èhào)

毛坯(máopī) 心急如焚(xīnjírúfén)

直言不讳(zhíyánbùhuì)围追堵截(wéizhuīdǔjié)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梳理人物事迹

提问:文章有哪些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对我们梳理内容有什么帮助?

围绕黄文秀的扶贫工作展开,如“初入百坭村”“发展产业之路”等。小标题起到了概括各部分内容、提示文章线索的作用,能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情节,了解黄文秀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经历。

提问:结合小标题和提示性句子,初到百坭村时,黄文秀面临着怎样的情况?

初到百坭村,黄文秀面临着诸多困难。村民对她不信任、不接纳,认为她年轻,只是来镀镀金、走走过场,这使得她的摸底工作难以开展。百坭村自然条件差,屯子分散,山高路陡,走访十分困难。例如文中提到“她打开了驻村日记,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就体现出她当时内心的委屈和工作开展的艰难。

提问:在扶贫过程中,黄文秀为了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做了哪些努力?

黄文秀一有空就往村屯跑,不让进门就去两次、三次;村民去田里干活,她就去帮忙;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卷起袖子帮忙打扫院子。她还努力学习桂柳话,主动和村民打招呼,用真心和行动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打开了村民的家门和心扉。

提问:在产业发展方面,黄文秀做了哪些工作?

她积极说服班统茂担任致富带头人,发展砂糖橘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她不辞辛劳,“泥水淋漓”“来不及擦去身上的泥水”便诚挚相劝。她还在市、县、村之间来回奔波,为乡亲们跑项目、请专家,努力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交通、销路等问题。

提问: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黄文秀对扶贫工作有着怎样的态度?

黄文秀对扶贫工作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她把扶贫路视作“长征路”,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始终坚定地朝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目标前进。她心中装着村民,时刻关注着村民的生活和需求,为了帮助贫困户解决各种困难,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展现出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任务二:把握感人瞬间

提问: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选择一处,说说你的感受。

如“她还学会了桂柳话,走到哪里都和村民们熟络地打招呼”,这个细节体现了黄文秀为融入村民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她努力学习方言,主动与村民交流,从这些小举动中,可以看出她真心想要走进村民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开展扶贫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人感受到她对扶贫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村民的真诚。

提问:“宿舍窗外青山含黛,静谧的夜里传来声声虫鸣,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却无法入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景物描写。通过描写山村夜里静谧的环境,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