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四
1、问答题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
正确答案:1、朱熹的理”有三层意思: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
所以为是物者”;二是物之所当然之则”;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己”者
。朱熹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当然之则”,而人的活动的准则
也应有客观必然性。理”作为所以然之故”既是动力因,又是目的因。
2、程朱把理看作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永恒性等特征。
2、名词解祥道南指觉
正确答案:在修养工夫方面,杨时十分重视未发的体验,强调静的方法,认为
在一种特殊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内向的直觉体验,以体验道心,并保持之,人就
可以实现道德境界,这一工夫被称之为道南指觉。
3、名词解释礼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4、名词解释环中
正确答案:环,体圆而中空,立于环中,可以周转贯通。意喻道的枢要。《庄
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
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郭象注:夫是非反复,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
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庄子认为人对是非进行
无休止争论,好像环之无端一样。只要把握住道的枢要,犹如把握住环之中空
处一样,才能应付无休止的争论。
5、名词解释
正确答案:同氤氤。原指一种孕育着动荡和矛盾的混沌状态。《易•系辞下》:
天地烟绵,万物化酸。”朱熹注:烟绵,交密之状°”后来被用来指万物
本原混沌未分的气的一种运动状态。张载《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
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烟缢、相荡、胜负、屈伸之始。”王夫之
注:“烟相,太和未之本然。”
6、名词解释一阐提迦
正确答案: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或“阐提”。意为“不具
信”、“断善根”。指被认为断绝一切善根的人。《大涅盘经》卷五:“一阐
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援一切善法。”对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能
否成佛,佛教内部有长期争论。东晋竺道生等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
也能成佛。
7、名词解释见闻之知
正确答案:指人们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知识,与德性之知相对。张载
《正蒙•大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正蒙•太和》:“有识有知,
物交之客感尔。”认为闻见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但“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
要他。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强
调:“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儿何?按能尽天下之
物?”故见闻之知只是“小知”,不如“德性之知”。
8、名词解释《尚书•洪范》五行说
正确答案:《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
±o水日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稿。润下作咸,炎上
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嵇作甘。”它提出了人们所用的五材,以
“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农业产有
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9、名词解祥遁天倍情
正确答案:遁,逃;倍,力口。言人违反自然而增加俗情。《庄子•养生主》:
“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成玄英疏:“夫逃遁天理,倍
加俗情,乐经怀,心灵困苦,有同捶楚,宁非刑哉!”庄子认为生死等变化
是自然过程,应该顺应,违背自然,倍加乐等感情,只是如同受刑而已。
10、名词解释恻隐之心
正确答案:指同情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朱熹注:“恻隐、善恶、辞让、是
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