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第四节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长期以
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是随着各
种条件的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彩陶壶形网纹壶(仰韶文化半山型)
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龙山文化黑陶杯
龙山文化遗址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一)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
原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开发
第一,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耕作,
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使黄河中下游地区
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第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
农耕区,逐渐有了向土壤肥沃的长江流域扩展的能力
第三,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更为中国农耕区向南部转移创造了有利
的社会条件。
第四,魏晋南北朝,北方边患丛生,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迅
速恶化,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下,寻找新的安身之
地,他们的迁徒,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观念,而南方
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二)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为藩镇所控制,
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区。
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
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中国农耕区的中心,
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三)宋代以来,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
为经济中心。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
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
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
琦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
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