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方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麦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方案

小麦生育期长,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水肥需求不同,科学精准水肥供给是满足小麦绿色高产的关键。水肥一体化技术,向根区土壤适时适量、集中高效供应水分养分,及时满足作物需求,是构建小麦合理群体,实现水肥精准调控、省时省工增产增效的关键举措。?

一、适宜区域及效果?

适宜有水源及补充灌溉水源的小麦产区。宜采用浅埋滴灌、地埋渗灌、微喷带喷灌、地埋伸缩式喷灌、移动式和半固定式喷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探索使用喷肥车、无人机、灌溉机器人等新设备,配套北斗导航播种、耐密抗倒品种与科学化控、营养诊断与高效水溶肥和病虫草绿色防控等措施。重点解决传统种植前期水肥供应不均匀出苗不齐,中后期水肥供应跟不上导致群体质量差、穗小粒轻等问题,改善田间小气候抗灾减灾,实现小麦“群体足、个体壮、穗大籽多粒饱”,协同提升水肥效率和小麦单产,与当地常规水肥管理相比,力争单产和水肥利用效率均提高10%以上。?

二、设备选型?

(一)水肥一体化系统组成。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滴灌带(管)组成,具体设备规格和型号根据生产实际选择。首部枢纽一般包括加压、过滤、安全防护和量测设备,以及灌溉施肥智能决策平台等,输配水管网应根据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科学布设,主管根据地形实际状况选择聚氯乙烯(PVC)或聚乙烯(PE)管材,田间支管建议选用易于搬运、密闭性能较好、免打孔、不易变形、可多年使用的带有预制孔、聚丙烯(PP)材质的可折叠软管。?

(二)关键设备选型。因地制宜选择固定式或移动式灌溉施肥首部,如移动式灌溉施肥机。根据灌溉水质选择离心过滤器、砂石过滤器、网式过滤器、叠片过滤器,或不同过滤器组合使用,如黄河流域宜选择离心过滤器和网式过滤器组合配套使用,过滤水中泥沙。有条件的选择自动反冲洗功能过滤器。狭长地块(长度大于70米)推荐使用长距离小流量滴灌带(管),滴头出水量宜为0.7—2.0升/小时、间距一般为30厘米,滴灌带间距以60厘米为宜(砂土间距40厘米左右)。地块不平或坡地使用压力补偿滴灌带。浅埋滴灌带在黏土或壤土地埋深2—3厘米,砂土地埋深4—5厘米;地埋渗灌主、干、支管埋深不小于60厘米,毛管埋深25—35厘米,不影响机械旋耕作业。?

三、主要技术要点?

(一)华北黄淮及汾渭平原灌溉冬麦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苏皖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和山西汾河谷地等区域冬小麦,适宜采用地面滴灌、浅埋滴灌、地埋渗灌、地埋可伸缩喷灌、微喷带喷灌、半固定式或移动式喷灌等方式实现水肥一体化。?

1.整地和选种。玉米秸秆粉碎两遍高质量还田,多年还田地块可秸秆离田,旋耕两遍、深度15厘米以上。多年旋耕地块一般每3年深松或深翻1次,深度3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耕后趁墒耙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无明显土块。盐碱地块要减少深翻作业,可沟播种植,集雨避盐,减轻盐碱危害。选用通过审定、适宜当地种植的节水耐旱、高产稳产、抗病抗逆的小麦品种,避免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和自留种。种子要经过包衣处理,或者根据种植区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

2.播种和铺管。适墒适期适量播种,一般在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播种,若墒情不足,需提前造墒或播后滴水出苗,播种深度在3—5厘米。过早播种易形成冬前旺苗,增大冻害风险,可在适宜播期内稍晚播种。高产攻关田基本苗宜为15—18万/亩,按照“斤籽万苗”规律,结合生态区域特点,肥力正常地块播种量建议8—15公斤/亩;晚于适播期的,每晚播1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公斤。播后1—3天适时镇压。选用带有铺管功能的北斗导航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铺管作业。?

3.灌溉施肥策略。底肥结合整地或播种机施,一般全生育期氮肥30%—40%、磷肥80%—100%、钾肥50%—70%底施,有条件区域增施有机肥。全生育期施氮(N)15-20公斤/亩,磷(P2O5)8-12公斤/亩,钾(K2O)6-10公斤/亩。麦玉轮作区,配合玉米晚收技术,可在玉米灌浆后期实施“一水两用”技术,即在玉米收前每亩滴水25-30方,待田间土壤适耕时,机械收获玉米,并精细整地、趁墒播种小麦。小麦全生育期滴灌或喷灌4—7次,每次灌水量15-25方/亩,灌溉定额每亩约90-200方。起身、拔节、孕穗和灌浆是冬小麦水肥需求关键期,追肥宜分2-4次随水滴施。石灰性土壤或缺锌地块追施硫酸锌1-2公斤/亩。?

4.其他配套措施。一是杂草秋治,重点防治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恶性杂草和荠菜等阔叶杂草。二是镇压控旺,对于旺长麦田在冬前和早春返青后进行镇压。三是早春病虫草害防治,重点是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防控与返青期阔叶杂草的防治。四是合理化控,对旺长麦田和增密麦田,在起身期前后喷施化控药剂。五是应对“倒春寒”,可在降温前灌水,或降温冻害后巧施肥水、喷施叶面肥等降低冻害影响。

文档评论(0)

知识加油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安全培训课件,妇产培训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