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其实,疾病的性质不只是为寒为热,但由于寒热较突出地反映了疾病中机体阴阳的偏盛
偏衰,病邪基本性质的属阴属阳,而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根本,所以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
质的纲领。
病邪有阳邪与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
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
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即是此义。这也说明,从分析病邪的属阴属阳与分析机体阴阳的盛衰,所得寒
证、热证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恶寒(及畏冷)、发热与八纲辨证的寒证、热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同。恶
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而寒证、热证则是对疾病
本质认识所作的判断。
【寒证】
阴盛可表现为寒的证候,阳虚亦可表现为寒的证候,故寒证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感
受外界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因内伤久病,阳
气耗伤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即阳虚证。寒邪袭于肤表,多为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
或因阳气亏虚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倦
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脉紧或迟等。
由于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故见恶寒,畏冷,肢凉,冷痛,
喜暖,倦卧等症;寒不消水,津液未伤,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
清冷,苔白而润。
【热证】
阳盛可表现为热的证候,阴虚亦可表现为热的证候,故热证有实热证、虚热证之分。火
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而形体壮者,多为实
热证;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虚阳偏胜者,多为虚热证,即阴虚证。风热之邪袭于肌表,
多为表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液亏虚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
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
由于阳热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阴液亏虚而虚热内盛,故见一派热象明显、阴津亏耗的
种种表现。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
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及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
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
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
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
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可作为辨别寒证与热证的参考。
【寒热真假】
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病理本质相反的假象症状与体
征,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一)真热假寒是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证候。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
点,故可称作热极肢厥证,古代亦有称阳盛格阴证者。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邪热内盛,阳气
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故其外在表现可有四肢凉甚至厥冷,恶寒甚或寒战,神识昏沉,
面色紫暗,脉沉迟(或细数)等似为阴寒证的表现,但其本质为热,故必有高热,胸腹灼热,
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搏有力等里实热证的表现。
(二)真寒假热是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证候。真寒假热证实际是虚阳浮越证,
古代亦有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者。其产生机理,是由于久病而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
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故其外虽可有自觉发热,或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神志躁
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证的表现,但因其本质为阳气虚衰,故必有胸腹
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或下利清谷,舌淡等里虚寒的证候。口虽渴
但不欲饮,咽虽痛但不红肿,虽躁扰不宁必疲乏无力,脉虽浮大或数但按之必无力,面色虽
时有潮红但并非满面红赤等,亦可知其热为假象。
【寒热转化】
寒证与热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寒证可以化热,热证可以转寒。
(一)寒证化热是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的病变。常见于外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200字四篇.pdf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主题阅读之 (2).pdf
- 三星4521主板调中文显示步骤.pdf
- 三霄娘娘生日三娘娘的扶贫计划.pdf
- 上册《孟子》两章·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二年级教案.pdf
- 上册促织·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三年级教案.pdf
- 三电流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pdf
-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识别与防范.pdf
- 上学期的总结及新学期的规划.pdf
- 上学迟到保证书800字.pdf
- 中国家具电商行业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2025年).docx
- 2025年体育用品行业品牌价值评估:体育用品品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报告.docx
- 2025年甘肃省陇南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pdf
- 新型塑料材料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中的应用与挑战分析.docx
- 2025年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控制与优化策略报告.docx
- 食品工业节能减排2025年最新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报告.docx
-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docx
- 小学网络教学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语文课堂智能化排课系统与文学鉴赏能力提升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年调味品品牌市场占有率与竞争格局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