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研究报告
1-
1-
2025年全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1.1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方面,全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收集、利用和净化,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2)具体而言,指导思想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宜居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城市雨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提高城市抗风险能力;四是坚持科技引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水平。
(3)此外,指导思想还应强调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注重海绵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可持续性,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1.2建设目标
(1)建设目标旨在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显著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显著提高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效率,将雨水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二是有效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降低城市内涝风险,保障城市安全;三是显著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水系自净能力,恢复和增强城市水生态功能。
(2)在建设目标上,我们还将致力于构建生态友好的城市景观,通过植被覆盖、透水铺装等手段,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价值,增强城市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感。同时,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绿色出行,减少城市交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此外,建设目标还包括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3)最后,建设目标还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提高城市抗风险能力,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二是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三是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1.3建设原则
(1)建设原则首先强调生态优先,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恢复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增强城市对雨水的自然净化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一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充分考虑自然水文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绿地、水体等自然资源。
(2)其次,建设原则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现状、发展需求和未来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区域有序推进。同时,注重规划与建设的紧密结合,确保规划目标得以有效实施。
(3)另外,建设原则强调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布局与规划
2.1总体布局
(1)总体布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区域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城市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等因素,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布局结构。具体布局应包括城市建成区、城市新区、城市郊区和生态保护区等不同区域,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在城市建成区,总体布局应注重对现有绿地、水体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湿地等海绵设施,提高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效率,减少地表径流。同时,结合城市更新改造,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3)对于城市新区和郊区的建设,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海绵设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水体、透水铺装等,构建生态廊道,形成城市与自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格局。此外,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共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2规划范围
(1)规划范围涵盖全城范围内的所有行政区域,包括城市建成区、规划新区、工业园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生态保护区等。该范围旨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覆盖,确保每一片区域都能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发挥海绵城市建设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安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在具体规划范围内,重点区域包括易发生内涝的城市低洼地区、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区域、城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开模拟电子电路形考作业1-3试题及答案.docx
- 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网络安全管理员中级工习题库与参考答案.docx VIP
- DSM-5-进食障碍-诊断标准.pdf
- 5.1 合理消费 第一课时 课件 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pptx
- 化工设计大赛年产5.5万吨1,4-丁二醇项目.doc
- 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全套PPT课件.pptx
- DB11T 2258-2024 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多腔复合结构隧道加固技术规范.pdf VIP
-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书.doc VIP
- DB34T 2939-2017 霍山铁皮石斛枫斗加工技术规程.docx VIP
- MODEL 2030在线粉尘烟度计使用说明书MODEL 2030在线粉尘烟度计使用说明书.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