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alt=“语文迷“src=“https://./static/img/logo.png“六年级
当前位置:语文迷教案中心六年级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手机版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时间:2023-08-0919:09:39六年级我要投稿
春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推举度:《白公鹅》教学设计及反思推举度:菜园里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推举度:葡萄沟教学设计及反思推举度:《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推举度:
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宏伟气概,勾画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芜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供应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怜悯,写得苍凉大方,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憧憬和追求美妙的抱负。”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表达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敬重学生的个体感悟,表达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依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纳“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育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展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展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育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存,培育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争论法
学习方法:
自读感悟、争论探究、诵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傲慢。今日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教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参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很多诗人都喜爱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很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