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媒介产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对策分析(一)
进入新世纪,传媒之间的竞争,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之间的竞
争,拓展到多媒体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报纸间的竞争。
首先,多媒体互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挑战。从1994年中
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计算机网络与美国Internet联网以来,现已有7
条专线连通Internet(国家教委128K专线、中科院64K专线、邮电部
北京64K专线、邮电上海64K专线、北京化工大学64K专线、吉通公
司256K专线)。互联网作为传媒,从信息递达容量和传输速度两方面
来看,都是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上网以后,用户只需通过专用软件
搜索一下所需内容,网络即会将所有有关内容同时传到用户界面。这
样一种传递容量是任何传统传媒无法企及的。
其次,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一份有关中
国受众与新闻媒介的综合调查报告指出,在80年代初,人们获取新闻
的主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其中听广播的占到53%,而看
电视的仅占13%;但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依次为:
电视占51%,报纸占39%,广播占9%。虽然报纸始终处在中间的位置。
但电视对报纸的影响远远大于广播对报纸的影响。也就是说,现在这
种态势,电子媒介对报业的冲击力更强了。
电视主要是利用声像的优势,利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利用“现场直
播”这样一种不受时空影响的手段,对报业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如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时,《新民晚报》的记者从现场发回了大量报道,由于
当时电视的优势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报纸的零售一下子增加了十几
万份。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尽管报社派了三位记者前去采访,
零售只增加了四五万份。
同时,报业内部各种报纸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从八十年代至九十
年代的十年间,我国报纸总数186种发展到2000余种。几乎是10
倍以上。而且在一定受众和作者数量的前提下,便存在着新闻资源、
受众以及作者资源再分配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发行大战”、“稿酬大
战”和“采访大战”。如《浙江青年报》为了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新闻照片
的质量,推出了凡在该报头版刊发的新闻照片,均可得到一千元的稿
酬的措施。另也有多家报纸重酬觅好稿。因为图文的质量会直接影响
报纸的销售。
从上述可见媒介之间的竞争态势。那么这种竞争态势对报业的直接影
响是什么呢?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报业竞争显示出哪些特点呢?
其一,竞争的直接结果是,任何一家报纸均不可能再独享市场,或占
较大的市场份额,只能是各种传媒共享市场。
以浙江省为例,1991年《浙江日报》发行量为43.50万份,当时的《钱
江晚报》发行量则为25.00万份,为《浙江日报》的58%;到了1995
年,《浙江日报》的发行量降至37万份,而《钱江晚报》的发行量升
至50万份,占到《浙江日报》的167%,百分比增加2倍。
据统计截至1997年2月28日,浙江省共有正式报纸86种,其中综合
性日报32种,晚报8种,其他行业专业报和社会群体对象报等共46
种,发行上基本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其二,竞争的另一结果是媒介遵循优势互补的标准走强强联合购并汰
劣的路子,进行了传媒重组。
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报纸、通讯社的上网。也就是出电子版。到1996年
底,大约有20余家报纸成为互联网成员。如《人民日报》、《中国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计算机报》等一批报纸上网。截至1999年5月,
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主要报纸均已上网。以后的报纸在刊登新闻热线
时,还会刊出网址。这种强强媒介的联合,是一种很明显的竞争特色。
另外一点便是“香港晚报消失现象”。在1997年7月27日,香港的最
后一份晚报——《新晚报》出版其最后一期,宣布停刊。这张具有47
年历史的晚报,在其《停刊启事》中称:“近来,由于市场的变化及资
讯手段的发展,晚报市场逐渐萎缩,本港晚报普遍经营困难,其它晚
报先后停刊,《新晚报》成为仅存的一家晚报。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
本报采取多种措施,以改善经营,但经济上的困难短期内料难根本解
决。因此,董事会决定,自1997年7月27日停刊。”
晚报在香港的消失也从一侧面印证了传媒竞争的残酷性。香港的晚报
也有其市场鼎盛期,香港自1921年出现第一家晚报《香江晚报》之后,
又相继出现过17家晚报,在五六十年代,在香港曾出现《工商晚报》、
《明报晚报》、《新闻夜报》、《香港夜报》、《今夜报》、《中声晚报》、《真
报》及《华侨晚报》、《星岛晚报》和《新晚报》等11家晚报并存的繁
荣局面。
但是,随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