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乳腺癌篇2025 .pdf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乳腺癌篇2025 .pdf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一乳腺癌篇2025

《健康中国行动一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到

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

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

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

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

理,全息发力”o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

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

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针对性预防?

核心观点一:遗传、年龄、月经、生育史为不可控高危因素。

观点解读:女性年龄越大,发生乳腺肿瘤的累积风险会越高。初潮早、绝

经晚、未生育或晚育也属高危。这类人群需定期筛查,包括专科体格检查,

以及超声、钳靶等检查,早发现病变。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或携带

BRCA1/2基因致病突变者,可以考虑增加基因检测评估是否携带

BRCA1/2基因致病突变。

核心观点二: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

观点解读:控制体重、少吃高糖高脂食物、每周运动15。分钟以上,能

减少肥胖相关风险。同时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接触放射线或致癌物,从生

活习惯、饮食以及环境等方面切断危险因素。

核心观点三:诚少激素暴露和优化生育哺乳习惯。

观点解读:非必要不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如激素替代疗法)。鼓励30

岁前生育并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调节体内激素水平,降低乳腺细胞异

常增生风险。

核心观点四: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与监测。

观点解读:有家族史或BRCA1/2基因致病突变者,建议从25岁起每

年做乳腺超声或钳靶检查,必要时结合增强磁共振检查。不伴有这些危险

因素的女性可在40岁后每年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可大幅提高治愈率。

核心观点五:控制饮酒和避免被动吸烟。

观点解读:酒精会提高雌激素水平,每日饮酒超15克(约1杯红酒)

风险增加10%。吸烟或长期接触二手烟也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戒烟并

远离吸烟环境至关重要。

问题2: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核心观点一:提早开始定期筛查,联合超声和钥靶检查。

观点解读:乳腺癌家族史人群建议可以将常规筛查的年龄提前,比如从30

岁开始,每年做乳腺超声检查,必要时结合乳腺X线钳靶检查。这两种

检查互补性强,超声能发现致密乳腺中的肿块,钳靶擅长捕捉微小钙化灶,

联合使用可提高早期病变检率。

核心观点二:基因检测评估遗传风险,指导精准预防。

观点解读:通过BRCA1/2等基因检测,能明确是否存在遗传性突变。

若检测阳性,则属于高危人群,可考虑将常规筛查的年龄提前,并且增加

筛查频率,手术的适应证也会适当放宽,阴性者可按常规筛查。

核心观点三:健康体重+规律运动+饮食调控。

观点解读:保持BMIV24,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避免高脂高糖

饮食。这些措施可改善体质并降低肥胖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乳

腺癌的发病风险。

核心观点四:高危人群可药物预防,需医生指导。

观点解读:明确存在乳腺癌发病高危因素,或经手术病理确定存在重度非

典型增生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进行乳腺癌化学预防,例如口服他

莫昔芬。

核心观点五:BRCA1/2基因致病突变者需进行遗传咨询。观点解读:携

带BRCA1/2基因致病突变者,需进行遗传咨询,进行相应的筛查策略

调整。国外对于携带此基因致病突变的35-40岁女性,有医生会建议其

完成生育后切除双侧乳腺(降低90%以上风险)和卵巢(降低80%卵

巢癌风险)。但国内对于预防性手术的指征把握会更严格。

问题3: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作息对预防乳腺癌有何影响?

核心观点一:减少高脂高糖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观点解读: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易导致肥胖并且影响激素水平,从而在

一定程度上增加乳腺癌风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可调节激素代谢,从而降低患病概率。

核心观点二:每周规律运动达标,降低乳腺癌风险。

观点解读:建议每周进行15。分钟中等强度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档定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医务工作者,自由工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