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教材补遗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教材补遗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材补遗

1.姓氏来源

我国姓氏繁多,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全国的100个常见姓氏。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故其姓氏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如熊、牛、云等。

(2)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的常见姓。

(3)以居住地为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皆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5)以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6)古代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姓。如慕容、尉迟等。

(7)以谥号为姓。穆、庄等姓是其先人的谥号。

(8)因避讳而改姓。如邱是讳孔丘之丘。

2.贵族政治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民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贵族政治必然会随着分封制的衰落和血缘关系的淡化及王室式微而渐趋崩溃。

3.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1)含义:是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①内服:是指王畿之地,即商王直接统治地区。②外服:是指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2)概况: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

(3)内容

①内服官: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

②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守卫边境的卫等。他们既是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官员。

4.宗法伦理

(1)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2)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3)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4)九族: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5)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6)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5.西周的“礼乐制度”

(1)含义

①礼:指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②乐:指服务于“礼”的音乐、舞蹈、歌咏等。据说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反礼乐制度的贵族。

(2)地位:礼乐制度作为贵族的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7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