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及生物解决方案 .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及生物解决方案--第1页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及生物解决方案

徐东路;宋贤良

【摘要】综述了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及关注丙烯酰胺的重要性,提出了降低食品

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认为生物酶法是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有效方法.通过

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天冬酰胺酶,可将天冬酰胺转化为天冬氨酸,能从根源上抑制丙烯

酰胺的形成.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10(036)012

【总页数】4页(P152-155)

【关键词】食品;丙烯酰胺;生物解决方案;天冬酰胺酶

【作者】徐东路;宋贤良

【作者单位】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100085;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广

东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自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NFA)与Stockholm大学在多种高温烹饪

的食品中发现了丙烯酰胺(acrylamide)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

报道了类似结果。经研究证实,以马铃薯和谷类等食品原料为主要成分的食品在烹

调过程中,其中的还原糖和天冬酰胺会发生反应,产生一种可疑的致癌物,即丙烯

酰胺。140~180℃为其生成的最佳温度,当加工温度较低时生成丙烯酰胺的量相

当低。烘烤、油炸食品在最后阶段水分减少,表面温度升高后,其丙烯酰胺形成量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及生物解决方案--第1页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及生物解决方案--第2页

更高。那么,食品中存在丙烯酰胺含量有多少,对人体有何危害,应如何控制食品

加工过程中丙烯酰胺的生成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与加工烹调方式、温度、时间、水分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

食品加工方式和条件不同,其形成丙烯酰胺的量有很大不同,即使不同批次生产出

的相同食品,其丙烯酰胺含量也有很大差异。在JECFA64次会议上,从瑞典、挪

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24个国家获得的2002~2004年间不同食品中丙烯酰胺

的检测数据见表1。从表1可看出,丙烯酰胺含量较高的3类食品是:高温加工的

土豆制品(包括薯片、薯条等),平均含量为477μg/kg,最高含量为5312μg/kg;

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平均含量为509μg/kg,最高含量为7300μg/kg;早餐谷物类

食品,平均含量为343μg/kg,最高含量为7834μg/kg;其他种类食品的丙烯酰胺

含量基本在l00μg/kg以下。

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对面包、咖啡或炸薯片、炸薯条的消费量相对较低,但

并不能说明我国居民膳食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就低。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

食品安全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2],在检测的100余份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

为:薯类油炸食品平均为780μg/kg,最高为3210μg/kg;谷类油炸食品平均为

150μg/kg,最高为660μg/kg;谷物类烘烤食品平均为130μg/kg,最高为

590μg/kg;其他食品,如速溶咖啡为360μg/kg、大麦茶为510μg/kg和玉米茶为

270μg/kg。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意识到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毒性作用。因为丙烯酰胺具

有较强的渗透性,能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以及胎盘进入人体,并立即分

布全身。目前的研究表明,丙烯酰胺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神经毒性。

丙烯酰胺对各类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毒性,能抑制脑能量代谢[3],对心、

肝、肾及脾有一定的损伤作用[4],会导致动物共济失调、骨骼肌萎缩、体重减

轻等神经性综合症,而且还会阻碍神经损伤的恢复功能[5]。通过深入研究发现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及生物解决

文档评论(0)

156****8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