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pptxVIP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活动课);

第1课

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内

涵与特点;

3.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清中华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是智慧的结晶;

4.中华优秀文化渊远流长,泽被四方,对当代中国、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在课程中润物无声培育家国情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甘肃秦安·仰韶文化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人面鱼纹彩陶盆——

四川广汉·三星堆

——铜人头像——浙江杭州·良渚文化

——玉琮——;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奠基:先秦时期

1.藏礼于器——夏、商、西周

历史纵横:成熟的青铜文明。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编钟

礼制规范神权色彩敬天保民;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奠基:先秦时期

2.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奠基:先秦时期

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仁”——人道精神;“礼”——礼制精神;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战国: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儒家:以仁释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儒家孟子王道、“仁政”“民贵君轻”鸣”局面出现。荀子义、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意义:墨家:简化礼:庄礼能法家:变法革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欢感总解放运动,圣学术思想大族异森成法

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同:非主张道建治序中

2.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道家:礼是束缚、无为而治殆 ;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德刑并施”“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

2.中华文化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玄学盛行。

材料: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

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形成原因:政治斗争,逃避现实

主要特点: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主要观点:无为、自然、清淡;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

2.中华文化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材料: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所谓迎请佛骨,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

背景:理学形成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内容:

理学的基本流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25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