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docx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docx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的国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夏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历经数千年,并随着20多个朝代的盛衰更替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而不断发展。这种完整一贯的历史延续,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锤炼了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患的尚武精神。

边防、海防建设是我国古代国防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我国古代的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为防止倭寇的偷袭、骚扰,明王朝一是下令禁海,二是在沿海的主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寨、墩、烽堠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击了倭寇的侵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统治者和军事家就已经认识到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尤重耕战,强调富国强兵。秦始皇之所以能吞并六国一统帝业,就和秦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有直接关系。后世各朝代的统治者都采取一系列政策,努力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统一起来。

(摘编自王向方、李望一《大学生军事教程》)

材料二:

作为河西走廊的西端出入口,嘉峪关所在的位置南北两山对峙,中间的隘谷宽不到15公里,形成一个“瓶口”,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明代初年,征虏大将冯胜选择此处天险,筑关以守,嘉峪关自此诞生。此后逐步修建了关楼等建筑,并日益完善。

嘉峪关的地理形势优越,关南的祁连山峻极于天,源出祁连山的讨赖河河水灌溉着嘉峪关、酒泉一带的农田,为军队提供给养;关北的合黎山、马鬃山附近有平坦的沙碛草原;关城屹立广漠,对外居高临下,便于观察敌情、控制敌军,对内地形平坦,便于输送物资,使关防无后顾之忧。

然而,在崇山大漠之间防御西域敌兵入侵,仅靠一关防守还不够。明嘉靖年间,朝廷在嘉峪关周边建筑起一道长30余里的长城,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的悬崖边,北接黑山峭壁间的石关峡,中间联结嘉峪关。因关城北向的延伸部分,筑于陡峭的黑山山脊之上,坡度高达45度,又高又陡,上面的台阶仿佛垂直悬挂在山上的手臂,被称为“悬臂长城”。明万历年间,嘉峪关的防御设施逐步完善和巩固,形成西南、西北、东北三面为半圆形的坚固防御阵地。

嘉峪关的完整防御体系,除了嘉峪关和长城外,还包括沿长城外侧深挖的壕沟,以及某些在壕沟两边修筑的沟墙,被称为“壕堑”或“外壕”。壕沟和长城结合,形成双重障隔,使入侵者的马兵、步兵都难以逾越。在长城沿线每隔约15公里,又修筑一座堡城,堡城屯兵防守;每隔约5公里设一墩,可容数十人,是屯兵、守望之所。在长城防御体系中,墩台是一个重要的设置。墩台设置在高山险要之处,或在交通要道之上,主要作用是传递军情,又称烽燧、烟台、烟墩。驿传也是防御体系中一项重要设施,它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往来公文。上述种种设置和建制构成了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在嘉峪关防线的外围,祁连山、黑河、巴丹吉林沙漠构成更大的天险保障。在争夺河西走廊的特殊历史时期,嘉峪关据一关而撼西域,锁钥河西,巨防中外。

(摘编自范嘉《嘉峪关的智慧》)

材料三:

古代“强边固防”的内容很多,其中最根本的还是“筑墙置戍”和“开发边疆”两条。

筑墙置戍是古代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的重要方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了从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中原北部竖起一道人工的国防屏障。宋代,因防线内移,无法修补长城故址,仍特意建成一道长450公里,以关隘为重点的防御体系,阻遏契丹骑兵漫野而过。

开发边疆的实质是加速边疆牧业或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化,利于汉族军民长期居守。秦将蒙恬在修筑长城时,已注意到从内地迁徙民人到边疆耕垦荒地。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期间,也不断征召“塞卒”“边卒”到边疆屯田。到明代的辽东诸卫依然采取“且耕且守”方针,充分利用沿边隙地垦殖耕作,因而能与后金军队长期对峙。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国防政策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都有效地发挥了作用。只是到了近代,历来为封建士大夫不屑一顾的昔日夷狄突然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海岸,打败了自视为天朝上国的文明礼仪之邦,清人才惊讶地发现,“天下”之外竟存在着一个很少有人知晓的广阔世界。魏源《海国图志》一书中描绘的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历史地理、民族风情和西方科学技术现状,使忧患国防之士不能不重新审视自己陈旧的国防观,重新认识自己在新的“天下”秩序中的地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等人在推行洋务活动的过程中,秉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进而认识到加强国防要走发展军事工业的道路。进步思想家王韬遍游欧洲诸国及日本,“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对国防产生了新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