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木兰庙》含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5分)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②。
【注释】①拂云堆:地名,在今天的内蒙古,堆上有明妃祠。②明妃: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她自请和番,远嫁匈奴。
7.(2分)《木兰诗》与本诗都塑造了巾帼英雄木兰:《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题木兰庙》中“(1)”分别表现出木兰奔赴沙场与战斗的飒爽身姿,“理云鬓”“帖花黄”“画眉”等则生动表现出了木兰的(2)。
【答案】(1)弯弓征战(作男儿);(2)女儿情怀/对美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①根据《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可知,其意思是:迢迢万里奔赶战地,千山万水行军如飞。“赴”“度”“飞”极有气势,侧面表现出木兰的英勇矫健的飒爽身姿;
根据《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可知,其意思是: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作男子汉。表现出木兰征战沙场的英勇不凡;
由此可知,《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题木兰庙》中“弯弓征战作男儿”分别表现出木兰奔赴沙场与战斗的飒爽身姿;
②根据《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知,意思是:对着窗子、照着铜镜,梳理云一样的鬓发,贴上花黄。这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美的追求,这是一种女儿情怀;
根据《题木兰庙》“梦里曾经与画眉”可知,意思是:梦中曾经和女伴们一起给眉毛描纹。这是女孩儿的情怀,表现女孩对美的追求;
由此可知,“理云鬓”“帖花黄”“画眉”等则生动表现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怀(对美的追求)。
8.(3分)有人认为,“两诗均写到木兰思归故乡,但人物志趣却见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说你对这个看法的理解。
【答案】示例:(1)人物志趣有不同。《木兰诗》中写木兰不要天子的巨额赏赐,一心思归,见其对家园的眷恋、名利的淡泊。《题木兰庙》写木兰把酒思乡,想到汉朝和亲的明妃,意指两人都承载着国家、民族的重大责任。此诗凸显木兰为国家远赴战场的担当。
(2)两首诗都有思归内容,但人物志趣没有太大不同。《木兰诗》中的木兰是战争结束后胜利归来,虽然初衷是替父从军,但也达成了保家卫国的结果。《题木兰庙》中的木兰,思归时联想到明妃,更凸显她对国家、民族的担当。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赏析和自己的观点。
示例一:我认同这个观点。两诗人物志趣却见不同。
根据《木兰诗》“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知,写木兰不要天子的巨额赏赐,一心思归,表现木兰的淡泊名利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根据《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可知,写木兰把酒思乡,想到汉朝和亲的明妃,借用典故,意指木兰和明妃两人,都承载着国家、民族的重大责任。凸显木兰为国家远赴战场的担当。所以,两诗人物志趣不同。
示例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两诗均写到木兰思归故乡,但人物志趣大体相同。
《木兰诗》替父从军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之凝聚,亦为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不慕名利和强烈的思归之情。所以,《木兰诗》中的木兰战争结束后胜利归来,虽然初衷是替父从军,但也达成了保家卫国的结果;
《题木兰庙》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更凸显她对国家、民族的担当。
所以,两首诗都有思归内容,但都表现了对保家卫国的责任和担当,人物志趣大体相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