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pptx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部编版—语文—第二单元

《插秧歌》

(宋)杨万里

;

01课堂导入

同学们是否了解传统种植水稻的过程?请看博主李子柒的视频《水稻的一生》;

02重点学习: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1)“插秧之声”——正音断句,读其韵律

(2)“插秧之画”——概括内容,凸显画面

(3)“插秧之情”——体会情感,品味内蕴;

03重点学习: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1)“插秧之声”——把握节奏,正音朗读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杨万里的代表诗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与“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钱钟书《谈艺录》;

(2)“插秧之画”——概括内容,凸显画面

难点1:为什么要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

1.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2.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2)“插秧之画”——概括内容,凸显画面

难点2:为什么要将斗笠和蓑衣比作“兜鍪”和“甲”?;

(3)“插秧之情”——体会情感,品味内蕴

【创作背景思想感情】

这首诗创作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春,杨万里常州任满,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全诗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后人评价此诗:“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小园》

(宋)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zhè)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04拓展提升,比较阅读

《望江南》

(宋)苏轼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

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zhù)罗轻,

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

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wújīng)。;

严谨有序的音律,浅近明白的语言;

06思想升华: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无论是古人插秧之艰辛,还是袁隆平院士为我们创造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我们都应牢记每一粒粮食里蕴含的劳动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作出指示,要求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所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06思想升华:致敬劳动者;

06思想升华:劳动最光荣

《插秧歌》——体会劳动本身的滋味

劳动的过程,辛苦繁忙

但劳动者们却甘之如饴

在劳动中收获快乐,收获美的价值;

思维拓展;

1、种水稻本应该按照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的过程来进行,为什么诗歌的第一二句,却打乱了这种顺序?

答:插秧,其实就是将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的过程。诗中描绘的就是一家人齐上阵的图景:小儿先从秧田里拔出秧苗,交给农夫。农夫甩去秧苗上的泥土,再抛给农妇,最后由大儿完成插秧的工作。但诗歌是需要经过艺术处理的,尤其是诗歌的韵律更是有所要求。

所以便将原来相对的两组动词放在了一起,并与“田夫田妇”、

“小儿大儿”合并,在韵律上便产生了一种朗朗上口的艺术效果。;

2、诗人为何要为这个劳动场景创设一个大雨滂沱的恶劣环境?如果换作一个晴朗的早晨,在表达上会有什么影响?

答:极其恶劣的环境,既有助于呈现劳作的艰辛,又能够体现田夫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有利于展示人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屈抗争。

如果换做晴朗的早晨,“劳动的艰辛”这一表达效果会被大大

文档评论(0)

150****1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