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5届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季尝新,在古代特别看重樱桃与春笋,有的地方因此有了雅宴“樱笋厨”。唐代《秦中岁时记》记载“四月十五日,自堂厨至百司厨,通谓之樱笋厨”。

在南方,立夏日是一个专门尝新的节候,这一天可以品尝到一年中最早的收获物,如李子、樱桃、香梅、蚕豆、新茶等。

粥作为节日食品,用得比较多,值得提到的还有祭灶日的口数粥。宋代《乾淳岁时记》说,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范成大为此还作诗《口数粥行》,这粥无论老少人人都要吃,猫犬都不例外,因此名为口数粥。口数粥也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样,主要也是为了防瘟病。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等待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晋朝周处《风土记》说,除夕“各相馈赠,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限一个家庭之内的成员,守于室内,等待新年的到来,所以又称为合家欢。

除夕合家欢家宴称年夜饭或年饭,各地年饭并不相同。《京都风物志》说,除夕“人家盛新饭于盆锅中以储之,谓之年饭。上签柏枝、柿饼、龙眼、荔枝、枣栗,谓之年饭果,配金箔元宝以饰之。家庭举宴,少长欢喜”。有些地方的年饭是吃火锅,《清嘉录》提到分岁宴用暖锅(边炉),杂投食物于铜锡之锅,炉而烹之。

古时有“百家饭”的风俗,这是夏至日的食俗,《岁时杂记》记载:“京辅旧俗,皆谓夏至日食百家饭则耐夏。然百家饭难集,相传于姓柏人家求饭以当之。”集成百家饭的过程,就是亲近邻里的过程,你到我家集,我到你家集,集饭的时候很自然地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当然“百家”只是一个概数,实为多家,也许是越多越佳。江西建昌地区在佛节还有一种百和菜,家家用百果做百和菜,亲邻互相馈送,年年如此。

在四月八日这个佛节的食品中,有一种结缘豆很有特色。《燕京岁时记》说:“四月八日,都人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拈之,拈毕煮熟,散之市人,谓之结缘豆,预结来世缘也。”在上海崇明地区,人们在四月八日要走街串巷送糖豆,专为小儿种痘,这实际也是一种结缘豆。这是与佛教教义相关的食俗。在七巧节,南方地区有的也以熟豆互馈,也名之为结缘;有的则制作一种果茶,家家户户用桃仁杂果点茶,相互递饮,与结缘豆同义。

(摘编自王仁湘《岁时饮食中的人文情怀》)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动态稳定的整体统一观,这种观念使中国人能够以变化的眼光、中和的态度,较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并善于处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视域中,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整体思维模式之下,中华文化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恢宏广大、生生不息、不断流变的宇宙图景,中国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宇宙图景下健动不已。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陆九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广大无边,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宇宙万物变动不居,生生不息。中国古代哲学曾用“道”“一”“太极”来表征宇宙的整体性存在状态。在这样的宇宙观念之下,局部性的存在都与整体宇宙相联结,也只有放在天地宇宙的整体视域中把握才能透显其真相。同理,局部性的问题也必须具有整体性的思维才能真正解决。所以,中国哲学强调,要培养从局部洞悉整体的能力和从整体鸟瞰局部的能力,只有达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陆九渊集》)的状态,才能真正地切入整体世界。这就是中国智慧的特征。

在整体统一的思维模式下,中华传统文化既强调以人为本,又追求天人和谐。中华文化以人本主义为特征,这与西方文化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西方文化以“二希文化”为源头,所谓“二希文化”指的是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给西方带来了宗教信仰的神学维度,它强调神的存在和神的创化作用,认为经由虔诚的信仰能够触摸世界的真相。古希腊罗马文化给西方带来了科学理性主义传统,它重视对自然世界的探究,经由人类的理性,把握外部世界的规律。中华文化既不单纯关注外部客观世界,也与西方文化的神本主义传统相区分,它以人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理论。中华文化的人本主义确立了人在天地自然之间的中心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东汉·仲长统《昌言》),强调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