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7节 升华与凝华(教师版).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目标导航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能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2.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解读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和凝华过程中伴随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难度较小。

解读2:知道自然界中云、雨、雾、露、霜、雪、冰雹等自然现象成因。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适中。

知识精讲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升华和凝华

(一)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给烧杯里的碘加热,烧杯中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后,在盛有水的烧瓶底部出现了紫黑色的碘晶体。

实验表明: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二)升华

(1)概念:升华是指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升华是吸热过程,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致冷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来降温。如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

(三)凝华

(1)概念:凝华是指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凝华是放热过程,凝华要放出热量。

(四)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

【能力拓展】

1、常见的升华现象:

a.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不见了。

b.北方冬季,放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

c.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

2、干冰:

不是冰,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当将干冰粉喷撒到舞台上时,干冰迅速升华致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从而渲染气氛。

3、常见的凝华现象:

a.冬季看到的“雾松”。

b.冬季窗玻璃的内表面上的“冰花”。

c.用久的灯泡壁变黑。

【即学即练1】(2020七上·临安期末)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装入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C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500℃左右

A.实验1,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可以缩短实验的时间

B.实验1,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太低了,所以不能让碘升华

C.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

D.实验2,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比较低,所以实验比较安全

【答案】C

【解析】如果加热温度高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蒸汽的形成可能有两个方式:①熔化再汽化;②升华。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就能排除熔化的因素,进而的升华的结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会对实验产生干扰,故A错误;

温度高,升华的快;温度低,升华的慢,故B错误;

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故C正确;

水的沸点为100℃,一旦不小心,可能造成烫伤,故D错误。

【即学即练2】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____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答案】(1)水蒸气;凝华

(2)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

(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解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分析霜的形成过程;(2)从短文中找到霜的形成条件;(3)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解答】(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技术支持工程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仪器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