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师承学习心得体会3篇
师承,师徒传授的关系。相声师承中医师承师承燕词语解释师徒传授的关系。
下面是带来的师承学习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师承学习心得
这几天有历史学、文学、哲学博士来拜访赵老师,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都颇有研究,
且非常相信中医,他们都问赵老师,以他们的文化底蕴是不是很容易学会中医?因为“秀
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呀!赵老师说不可能,因为中医不是学结果,而是学过程。少了跟
师的过程,哪怕是中医学院的博士也永远与中医无缘。
这种机缘得有多大的福报才能获得?于我而言,便是自己多年的病痛和女儿弱不禁风
的身体。所以说疾病是功德无量的。
一、进入习医状态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
《我的“医托”故事》写于2021年11月,那是我接触中医也就是认识赵老师两年半
后写下的与中医有关的文字,那时我才诚惶诚恐、忐忑不安地跟赵老师学四诊不到半年。
并且患者不多,都是我的亲朋好友及同事。
现在回想起来,我有习医的冲动得益于2021~2021年间每天晚上在公园太极完后听
赵老师聊中医,得益于亲朋好友们对中医的认可和接受赵老师的调理。我自己及亲朋好友
们服药期间身体上的反应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医案素材,让我有机会聆听赵老师的高见。这
种最本真的中医文化薰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医的种子就这样慢慢地种在我心里,
生根发芽。
中医这粒种子撒在我心田时,我已届不惑之年,习医、自医或医人这些念想连影子都
没有。然而,女儿决定长大后要学医要跟她心目中的神医赵伯伯学的愿景犹如一股神力不
断地将我往前推。女儿小学时成绩不冒尖,我常常自责是由于自己太放纵她轻慢作业的态
度,还经常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上“同意不做完作业”的家长意见,更不可能像其他家长一
样自己先把孩子的课本学一遍作业做一遍,然后再辅导他们。这种自责让我总想找机会补
偿。
中国人喜欢说“走着瞧”,“走着瞧”的意思应该是比时间的长度,谁能走到最后谁
才是胜者。女儿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但是没关系,会加减乘除和拼音识字查字典已经够
了,其他的都是多余的,重要的是她要训练好“走着瞧”的身体素质和拥有“走着瞧”的
动力。她相信中医喜欢中医选择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我想,如果能先替她学学
中医那倒是一举多得的乐事呀!
女儿想学中医的想法让赵老师很是欣慰。中医百年来的生存环境一直遭受限制和打压,
并且现在的中医已离传统中医越来越远。民间中医哪怕是再有本事也时刻处于被取缔或被
铲除的境遇中。每每谈到中医当下的景况,赵老师都是无奈地叹气。有次,赵老师悲观地
说:“国人不认可中医,那我以后就传给日本人或韩国人。反正他们不嫌弃他们会当宝贝
一样学习发扬。”我在旁边听后如被电击一样。习医的念想开始在我心中萌动。老祖宗留
给我们的好东西为什么要流落他乡?
有了念想,便有了行动。我那原本轻视中医崇拜西医的大脑像移动硬盘似的迅速清空,
然后是不加筛选地复制赵老师有关中医的所有经典话语。经常地,打完太极或带亲朋好友
给赵老师四诊完回到家,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把老师对中医的见地记录下来。每当此时,
家里任何人要与我说话都会被我拒绝,我生怕我40岁的记忆力不够用呀。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我几乎天天都以这种方式在接受中医文化的洗礼。这种方式非
常自然轻松,没有任何压力,当这种知识积攒到相当程度时,便有了望闻问切的冲动。习
医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
二、传大道往往就在喝茶聊天中
2021年女儿报考中医学院时,许多朋友都说学中医好辛苦,要背大量的药性歌诀、汤
头歌诀。更痛苦的是,背了一堆,临证时还往往不会或不敢用。然而,赵老师从来没有要
求我们背过这些,反而要求我们暂时不要看任何医书,建议我们在前期先广泛涉猎传统文
化和哲学类书藉。所以女儿明白,靠背书成不了明医,学历不等于学识,文凭不等于医术,
名医不等于疗效。花五年的时间在学校只是按体制要求的程序走走以期被体制承认,更多
的时间是要跟师跟赵老师学。
但是,几年后,赵老师便开始鼓励我们自由挑选医书阅读,并强调经典在行医时的作
用。这时,我才发现,当自己已积累了足够的辨证施治能力时,再对照《道德经》《内经》
《伤寒论》里面的“道”,我们便常常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因为我们可以透过文
字、概念反解出它的思维内涵,能将文字符号所指代的意义和现实对应起来,从而加深自
己对经典的认知和理解。之后,如果你再走进书店,你对医书便有了辨别能力,知道哪些
是“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