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厦门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①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的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②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③考试结束,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孟子的“性善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引来后世不断思考探讨。研习诸子学说,理解先哲智慧,有利于我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公孙丑上》在论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时,有一个重要提示:“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的“三非”提示,乃是剥离了“孺子”和“乍见”者的特定社会关系与具体身份的必要假设。孟子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剥离性假设,就是为了使“孺子将入井”呈现为一种典型的生命临危情景,从而使“乍见”者顿时所生的“怵惕恻隐之心”成为一种纯粹的从人性深处自然喷出的“惜生”真情。

问题在于,这种剥离了特定社会关系的纯粹的生命关切之情是否真实存在?它会不会是一个仅凭思维而推想出的一厢情愿的哲学假设?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源上证明这种哲学假设的合理性与真实性,那么,儒家的性善说岂不始终只在疑、信之间?在笔者看来,“恻隐之心”是在漫长的人类心理发展经验中“积淀”而成的,它作为一种先验人性,最初形成于人类早期的氏族社会。

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对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研究,转述了印第安人的氏族习俗:“同氏族人必须相互援助、保护,特别是在受到外族人伤害时,要帮助报仇。个人依靠氏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凡伤害个人的,便是伤害了整个氏族。”氏族社会何以能产生这种相互援助、相互保护的习俗?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独立的个人根本无法生存,氏族成员必须集体求生。集体求生就意味着氏族成员间必须相互依赖,这种依赖关系自然而然地生成了相互救助精神,而相互救助精神又催生着社会合作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所说的“凡伤害个人的,便是伤害了整个氏族”暗含着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意识,即氏族中个体生命对整个氏族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为氏族力量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口数量的多寡,那些人丁不旺的族类往往被强大族类打败而散落或灭亡,所以,原始人无不重视人口的繁衍。个体生命对于氏族生存、延续的价值在氏族先民的生活经验中逐渐凝固为一种观念。在漫长的时间中这种观念又凝固为一种信仰。由此,生殖崇拜成为世界各氏族普遍的生命意识,成为一种支配民族行为的潜在力量。

正是这种氏族社会形成的集体求生中的相互依赖与“重生”的氏族信仰,使原始人逐渐积累出一种生存领悟:必须珍惜族内每一个人的生命,他人与自己息息相关、同命共生,他人生命临危受难就意味着自己生命受损,所以必须尽力拯救。这正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内涵:一种原初的生命意识,它既是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情感,又有面向所有生命的伦理性质。概言之,它具有“重生惜生”与“同命共生”相融的双重性。由此可见,看似先验的、存在于个体心理中的“恻隐之心”,实际上有其生成的根源。

(摘编自田探《论“恻隐之心”与孟子的“类本善”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三非”提示,将“孺子”和“乍见”者的特定社会关系与具体身份剥离出来,是一种不当的哲学假设。

B.氏族成员基于生存经验,领悟到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重视他人生命,所以,他人遇到困难应尽力救助。

C.氏族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人口数量,人丁不旺的族类往往被人口众多的族类消灭,因此世界各氏族普遍重视生育。

D.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具有先验性,这意味着“恻隐之心”是经历了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检验而形成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重视生命畏惧死亡,所以怵惕于孺子之危,恻隐于孺子之死,这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有相通之处。

B.约翰·多恩所言“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与本文中他人与自己“同命共生”的认知是基本一致的。

C.埃德加·莫兰说“原人进化的一个根本性进步就是用男人的团结压制了雄性本能的不相容”可以支撑第四段观点。

D.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了中国上古文化对生殖的崇拜和歌颂,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命意识。

3.阅读论述性文本,厘清作者的论述思路,才能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好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K12好帮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