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苏州市2020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pdf

苏州市2020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州市2020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题;共6分)

1.(6分)(2019·浙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

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

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甲]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

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映态度也不一致。

[乙]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

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丙]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选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假如

B.心习

C.反映

D.东想西想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7分)

2.(6分)(2019·柳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

第1页共15页

礼作乐开始的。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建立了分封、宗庙和同姓不婚三大制度,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

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各种社会人生礼仪陆续建立,形成了包括朝觐、盟会、册命、军旅、祭祀、

丧葬、射御、聘问、宾客、学校、选举、婚嫁、冠笄等礼乐规则,使得礼乐制度覆盖了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的

各个方面,将孔子所谓“先鬼而后礼”“尊而不亲”的殷商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尊礼尚施”“近人而忠焉”的

礼乐制度。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

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

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子夏

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进一步将仁爱归本于孝悌的伦理亲情,进而开发出亲亲、仁民和爱物的道德发

展次第。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这便指点出礼乐仪式的内在精神基础,礼乐是以人的内在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

礼乐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就此而言,说孔

子摄礼归仁是正确的,他揭示了礼乐文明的灵魂,并强调内在精神对于外在规范的优先性。

但是,如果仅因此将孔学归结为仁学,则未必合乎孔子本人的意思,因为他同时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又分明是以礼为仁的前提,人若不能“克己复礼”,就不能“为仁”。孔子主张人

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似乎是担心后人有

可能忽视礼的实践,《论语·乡党》篇详细记录了孔子日常生活中践礼的言行举止,使得夫子两千年前文质彬彬的

君子风范如在目前,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君子是如何通过日常工作对礼的践行去落实仁的精神。这是提醒我们,离开

了礼乐文明的轨道,我们将无从抵达仁者的境界。

儒学在新世纪面临着一阳来复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成,因为儒家在民间的教化体系被连根拔起,

并且许多人至今依然将民间所剩无几的礼乐残余等同于四旧,必欲将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乐文明重建

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

下,儒学能够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

否重建复兴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4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