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包身工(一)-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2.掌握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的特点。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的特点

第一课时内容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包身工》第一课时。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标题的含义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剧作家。原名沈乃熙,笔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1927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参加中国共产党,筹建左联、左翼剧联1934年起创作话剧,有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和报告文学《包身工》。建国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以及回忆录《懒寻旧梦录》。所作剧本触及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语言清新自然。(选自《中国文学大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2.解题

“包身工”是旧中国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3.相关背景

《包身工》反映的正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当时的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从20年代后期开始,夏衍就着手搜集包身工的材料。1935年,夏衍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发现包身工是“罐装了的劳动力”,他们的工房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封锁,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引发了他“灵魂的震动”,他觉得一定要揭开这地狱。《包身工》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迫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坚信中国工人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锁。

二、梳理情节,理清思路

要求:

速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阅读障碍

勾画关键句,如过渡句、观点句、议论抒情句等。

结合自己的思考,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

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1—11)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12—22)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23—47)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48—50)总结全文,控诉吃人制度,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2.夏衍在听闻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后,觉得一定要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当时他决心写一篇小说,但是后来却选择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来进行创作。作者为什么要放弃小说而改用报告文学呢?

明确:

夏衍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因为小说有虚构的成分,而他所调查的包身工生活一点没有虚构和夸张。但单纯的新闻报道只强调事件真实,不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包身工凄惨的生活,他需要借助文学的形象性来描绘一幅幅血淋淋的图景。报告文学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既真实、典型、及时,又能借助文学手法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无疑是报道包身工罪恶制度、揭露帝国主义罪行的最好体裁。报告文学的优势正如茅盾所说: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件事,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地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三、理解文本的新闻性

1.小组合作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明确:

真实性除了体现在事件方面,还体现在人物的真实。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从包身工群体写到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遭遇,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点面结合的叙事方式

“面”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点”是一些典型的人物或事例。“面”上的描述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这个框架的具体材料。

“面”主要指人物的群体记叙,如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等情景。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记叙,作品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来描写。比如对“芦柴棒”的三次细节刻画。第一次是煮稀饭,“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第二次是重病遭受毒打,打杂的一把抓住她的头发,狠命地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跟上去就是一脚,又是第二脚,第三脚;第三次是搜身,“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骷髅一样的身体,“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作者通过这些真实的记叙,把包身工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触目惊心。

通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1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