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人文科技常识》必刷100题试卷带解析必背有答案.docxVIP

2025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人文科技常识》必刷100题试卷带解析必背有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业精品《人文科技常识》题库题库,word格式可自由下载编辑,附完整答案!

2025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人文科技常识》必刷100题试卷带解析必背有答案

第I部分单选题(50题)

1.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

【题目解析】“新时期文学”是具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文学概念。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文学领域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通常被称为“新时期文学”。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涵盖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等,并非专指“新时期文学”。抗日战争后的文学时间范围较宽泛,包含了不同政治、社会环境下的文学创作,不能等同于“新时期文学”。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时间跨度更长,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历经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是“新时期文学”的准确界定。所以正确答案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A: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B: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

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答案:D

2.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以下节气中属于夏季的是()。

【题目解析】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等方面。夏季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芒种是夏季的节气,此时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播种。惊蛰是春季的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开始,此时天气转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谷雨也是春季的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霜降是秋季的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霜降后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昼夜温差变化增大。所以属于夏季的节气是芒种。

A:霜降

B:谷雨

C:惊蛰

D:芒种

答案:D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

【题目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需判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出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该句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描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综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岳阳楼记》

D:《长恨歌》

答案:C

4.我国古代汉族男子成年行弱冠礼时的年龄是多少?()

【题目解析】该题考查我国古代汉族男子成年行弱冠礼的年龄知识。在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汉族男子20岁时会举行弱冠礼,意味着其进入成年阶段。而14岁、16岁、18岁并非举行弱冠礼的年龄。所以该题正确答案为20岁。

A:20岁

B:18岁

C:14岁

D:16岁

答案:A

5.人们常用“豆蔻年华”来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一般是指()的女子。(题目本身较为规范,无需改动)

【题目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豆蔻年华”所指年龄的掌握。在古代文学中,“豆蔻年华”专门用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这个词源于唐代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诗人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少女的青春与美好。而十一、二岁的女子通常未到该特定表述阶段;十五、六岁的女子一般用“及笄之年”来形容(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年);十七、八岁已超出了“豆蔻年华”的范畴。所以“豆蔻年华”一般是指十三、四岁的女子。

A:十七、八岁

B:十一、二岁

C:十三、四岁

D:十五、六岁

答案:C

6.下列影视剧情景设计符合历史常识的是()。

【题目解析】本题可依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物品、话语出现的时间来判断影视剧情景设计是否符合历史常识。燕子丹和荆轲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期,而八仙桌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家具,在战国时期并不存在,所以燕子丹与荆轲分坐八仙桌两侧谋划刺杀秦王计划不符合历史常识。1965年7月,李宗仁冲破重重阻力,偕夫人回到祖国大陆。毛泽东在接见李宗仁夫妇时幽默地说:“德邻先生,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周恩来在一旁笑着说:“主席说的‘贼船’是指我们共产党的船,你误上了我们这艘船,到了光明的彼岸。”所以毛泽东与李宗仁的这番对话情景设计符合历史常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李世民是唐朝时期的皇帝,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文档评论(0)

185****45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