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
物理·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的新材料,其中碳原子紧密结合成单层六边形晶格结构,如图所示,则正确的是()
A.石墨是非晶体
B.单层石墨烯的厚度约2μm
C.石墨研磨成的细粉末就是石墨烯
D.碳原子在六边形顶点附近不停地振动
【答案】D
【详解】A.石墨是晶体,A错误;
B.单层石墨烯的厚度约为原子尺寸,B错误;
C.石墨烯是石墨中提取出来的新材料,C错误;
D.根据分子动理论,固体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振动,D正确。
故选D。
2.α粒子散射实验被评为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一,此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先河,为建立现代原子核理论打下了基础,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生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B.该实验的数据否定了卢瑟福的“西瓜模型”,并估算了原子的大小
C.该实验表明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大的核,它占有原子体积的极大部分
D.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只改变金箔的厚度,对实验结果会有影响
【答案】D
【详解】A.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故A错误;
B.卢瑟福用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否定了模汤姆生的“西瓜型”,并估算了原子核的大小,故B错误;
C.从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可以推测使α粒子受到排斥力的核体积极小,实验表明: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它占有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故C错误;
D.在相同的条件下,改变金箔的厚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3.在一些机场、车站、饭店的洗手间通常都装有自动热风干手器。人们洗于后将湿手靠近干手器,机内传感器发出感应信号,使干手器工作吹出“热风”,将湿手烘干(如图所示)。自动热风干手器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自动控制,主要是由于湿手靠近它时()
A.改变了传感器附近的湿度B.改变了传感器附近的温度
C.改变了传感器的电容D.改变了传感器的电阻
【答案】C
【解析】手掌作为导体置于干手器内部,改变的电容器的介质,从而改变了电容器的电容。
4.玻璃管裂口尖端非常尖锐如图甲所示,将其在火焰上烧熔,冷却后尖端变钝如图乙所示。该现象说明()
A.玻璃在导热时具有各向异性
B.烧熔使玻璃由晶体变为非晶体
C.玻璃烧熔为液态时表面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D.玻璃烧熔为液态时表面存在张力
【答案】D
【详解】AB.玻璃是非晶体,高温熔化冷却凝固后仍然是非晶体,导热性表现为各向同性。故AB错误;
CD.玻璃管裂口尖端在火焰上烧熔,冷却后尖端变钝,是表面张力的作用,因熔化后的玻璃表面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使其表面收缩。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5.如图所示为模拟气体压强产生机理的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把一颗豆粒从距秤盘处松手让它落到秤盘上,观察指针摆动的情况;②再把100颗左右的豆粒从相同高度均匀连续地倒在秤盘上,观察指针摆动的情况;③使100颗左右的豆粒从的位置均匀连续倒在秤盘上,观察指针掘动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①和②模拟的是气体压强与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关系
B.步骤②和③模拟的是气体压强与分子密集程度的关系
C.步骤②和③模拟的是大量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所服从的统计规律
D.步骤①和②反映了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答案】D
【详解】AD.步骤①和②都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不同的是豆粒的个数,故它模拟的气体压强与分子密集程度的关系,也说明大量的豆粒连续地作用在盘子上能产生持续的作用力,即反映了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A错误,D正确;
BC.步骤②和③的豆粒个数相同,让它们从不同的高度落下,豆粒撞击的速率不同,所以它们模拟的是气体压强与分子的速率的关系,或者说是气体的分子压强与气体平均动能的关系,BC错误。
故选D。
6.如图所示为LC回路中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可知()
A.在t1时刻,电路中的电场能最大B.从t1到t2,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逐渐减少
C.从t2到t3,电容器充电D.在t2时刻,线圈中的磁场能最小
【答案】D
【详解】A.在t1时刻,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磁场能最大,电场能最小,选项A错误;
B.从t1到t2,电流减小,电容器充电,则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逐渐增加,选项B错误;
C.从t2到t3,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