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成功范文:劳动争议民事上诉状(供劳动者参考).docx

成功范文:劳动争议民事上诉状(供劳动者参考).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事上诉状

上诉人(一审原告):林某某?,男?,汉族,住****号。

被上诉人(一审被告):某餐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YY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住所地****,法定代表人****,总经理。?

案由:劳动争议

一审法院及案号:某某市某某区人民法院(2024)陕BBBB民初***号民事判决

上诉请求:

一、撤销某某市某某区人民法院(2024)陕BBBB民初***号民事判决。

二、改判:

1、某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向林某某支付工资差额共计50536.05?元(计算方式:见上诉状正文部分)

2、某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向林某某支付病假工资共计13283.72元(计算方式:8500÷21.75天×48天×70%=13283.72元)?

3、某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向林某某支付2012年6月至2023年9月15日末休带薪年休假工资103310.35元。【计算方式:其中应以8500元/月为基数计算的年假共计45天(2021年至2023年期间),应以6500/月为基数计算的年假共计114天(2012年至2020年期间)】。

4、某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向林某某支付2023年4月5日清明节法定节假日加班三倍工资共计1172元(计算方式:8500元÷21.75天×1×300%=1172元)。

5、某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向林某某支付延时加班工资共计709083.3?元(计算方式:见上诉状正文)

6、某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向林某某支付2022年9月15日至2023年9月15日期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共计102000元(计算方式:8500元/月×12月=102000元)

7、某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向林某某支付违法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赔偿金204000元(计算方式:8500元/月×12月×2倍=204000元)。

三、一审、二审案件受理费由某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承担。

上诉人林某某(通过代理人)于2024年10月11日收到某西省某某市某某区人民法院电子送达的(2024)陕BBBB号民初AAA号民事判决书。林某某认为,一审判决存在认定事实错误、认定基本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林某某对该判决不服,故提出上诉。

事实与理由:

一、一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

一审判决将林某某的月工资认定为5390.06元人民币,并将该工资标准作为计算林某某各项诉讼请求的基础,属于认定事实错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该条款计算出的工资是用来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基数,在不是计算经济补偿金时,不能使用该工资标准。而一审判决对法律适用存在错误理解,而导致在认定事实时发生错误。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7条就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助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应为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劳动者正常工作状态下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不包括医疗期、因劳动者个人原因未到岗等非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一审判决书第5页自上数第4行至第8页自上数第1行之间,是一审判决书的事实认定部分。其中第5页自上数第6行至10行之间明确写到“原告于2012年6月12日入职被告处,担任安检部经理。工资总额为每月6500元(5000元+1000元考核+500元交补),2020年12月1日起,原告的工资总额为每月8500元(7000元+1000元考核+500元交补),工资每月以银行转账的形式发放。”但是,一审判决将5390.06元统一作为计算原告各项诉求的基础。其错误表现在:

(一)一审判决错误地将部分时间的实际到账工资平均数作为认定经济补偿金基数

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4条:“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本案中,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期间,被告拖欠原告工资,有的月份完全没有支付,有的月份支付不足。要在这些工资补足之后作为计算平均工资的基础。应按照原告的实际工资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平均月工资。其中仅有2022年11月、12月及2023年1月按照疫情期间特殊支付标准,其他时间均应按照约定标准支付。一审判决计算的月5390.06元不是原告的月平均工资。以此为基数计算经济补偿金显然是错误的。一审判决结果的第六项错误显而易见。

(二)一审错误地将5390.06为基础计算林某某2023年8月、9月的出勤天数工资

一审判决书第9页认为林某某“2023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写作定制,专业化写作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各类法律文书写作,如诉状,申请书,辩论意见等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