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帕金森病精神病性症状诊断标准符合以下1—5条者即可考虑帕金森病精神病性障碍1.符合原发性帕金森病诊断。2.出现至少1个以下症状:幻觉、错觉、妄想以及存在的错误观念3.精神病性症状在帕金森病发生之后出现,至少为帕金森病诊断1年后出现,多数为帕金森病诊断10年以后出现。4.持续时间:幻觉、错觉和妄想以及存在的错误观念反复发生,或持续1个月。5.需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精神病性症状,如路易体痴呆、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疾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情感障碍及药物导致的精神病性障碍或谵妄状态。6.伴发情况:应注明有或无自知力,有或无痴呆,是否在抗帕金森病治疗。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56-60.行为型:行为缺乏创造性和进取心,依赖他人活动情感型:对客观或负面事件缺乏反应,情感平淡认知型: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对他人的提问漠不关心额前叶背外侧部损伤额前叶眶面损伤基底节区损伤近年研究发现:情感淡漠是PD的核心症状,并可独立存在动机缺乏帕金森病情感淡漠生理科学进展.?2015;46:191-196.淡漠症状是PD认知障碍快速进展的前兆帕金森病情感淡漠诊断符合原发性帕金森病的诊断。与患者既往的功能活动水平或与其年龄、文化水平不相称的动机缺乏。下列3个领域中每个领域至少存在1个症状目标指向的行为活动减少:缺乏努力、启动行为依赖别人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减少: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减低、对个人问题的关注缺乏目标指向的行为活动伴随的情绪反应减低:对正性或负性事件缺乏情感反应上述症状引起显著的社会功能降低。不存在意识水平的下降或使用毒品、药物等所导致的生理反应。生理科学进展.?2015;46:191-196.帕金森病情感淡漠机制PD患者的淡漠机制是复杂的,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及严重程度可能涉及到多种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对症状波动的帕金森病病人“开”、“关”状态伴随情感淡漠进行评分发现:其情感淡漠评分有显著的差别,提示在帕金森病中情感淡漠综合征至少部分是多巴胺依赖综合征对STN-DBS的研究发现淡漠至少部分与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代谢障碍有关中脑边缘多巴胺能系统主要是D3受体,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合并淡漠HindleFisherI,etal.CNSSpectr.?2016;6:1-7.情感淡漠与中枢递质受损相关ThoboisS,etal.Brain.2013;136:1568-1577.RemyP,etal.Brain.2005;128:1314-1322.多巴胺能系统:PD患者的淡漠评分与纹状体DA的水平呈负相关胆碱能系统:基底前脑核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可能参与了情感淡漠的发生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PD患者的淡漠评分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水平呈负相关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段落幻觉、妄想错认抑郁、淡漠、欣快、焦虑、脱抑制幻觉、妄想错认异常行为、易激惹、攻击性/激越、睡眠紊乱、刻板症进食异常、性欲亢进抑郁、淡漠、欣快、焦虑、脱抑制DAAchGluNE5-HT*帕金森病情感淡漠影响因素PD伴发的情感淡漠和某些认知领域的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黑质-纹状体通路功能障碍淡漠与抑郁相互交叉淡漠:中性(漠不关心)抑郁:负性(负性情绪)生理科学进展.?2015;46:191-196.Kirsch-DarrowL,etal.Neurology,2006;67:33-38.PD治疗经典药物——左旋多巴
长期治疗会导致中枢5-HT缺乏JPharmacolExpTher.2014;351(2):440-7.**5-HT(pg/μg蛋白)研究者予SD大鼠左旋多巴或赋形剂治疗(每组N=8-12)10天,对中枢5-HT能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长期左旋多巴治疗显著降低中缝背核背侧部和前额叶皮质的5-HT组织浓度(与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原则帕金森病抑郁焦虑者应行抗抑郁、焦虑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幻视、错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时:应依次考虑减量或停用苯海索、金刚烷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若症状仍无改善,则将左旋多巴逐渐减量若采取以上措施仍有症状或锥体外系症状恶化,则宜选择疗效确切、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小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并争取以最小剂量获得最佳疗效。多巴胺替代疗法与抗精神病治疗是一对矛盾,一种症状的改善可能导致另一种症状的恶化,治疗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用最少的多巴胺能药物控制运动症状,用最低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控制精神病性症状。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56-60.PD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PPT课件.ppt
- 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讲座PPT课件.ppt
- 农用化学品与食品安全_PPT课件.ppt
- 胚胎移植的应用及前景PPT课件.ppt
- 皮肤病患者的护理PPT课件.ppt
- 从魏晋至隋唐到晚清:女子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启示.docx
- EGF、TGF-β1、c-myc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及机制探究.docx
- 针刺调节乙醇型胃溃疡模型大鼠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机制探究.docx
- 探索古德莱德中小学教育改革思想:理论、实践与启示.docx
- 中国华东地区基因Ⅳ型戊型肝炎病毒人畜共患特性与进化溯源探究.docx
-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中先行组织者应用的比较与启示:基于概念与实践的双重审视.docx
- 可注射双层微球:制备工艺创新及长效抗骨关节炎机制与应用探究.docx
- 姜黄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究.docx
-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影响.docx
- 过氧化氢酶基因多态性: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新视角与分子机制探究.docx
- 论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力的构建与提升.docx
- 大豆异黄酮摄入与乳腺癌及前列腺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性探究——基于Meta分析的深度剖析.docx
- 探究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与细胞凋亡及API5的内在关联.docx
- 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教学活动:实践、挑战与发展路径.docx
- 以听说读为翼,促初中英语写作之翔:互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