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docxVIP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引言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随着人口老龄化、免疫抑制人群的增加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广泛开展,中国成人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科学的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指导。

二、病原学

念珠菌属是一类条件致病性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体的皮肤、口腔、胃肠道、阴道等部位。常见的致病念珠菌有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等。不同种属的念珠菌在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面存在差异。例如,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致病念珠菌,毒力较强,可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如黏附素、水解酶等,易于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侵入组织;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等部分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高。

三、流行病学

(一)发病率

近年来,中国成人念珠菌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不同的临床科室,如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液科、肿瘤科等,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在ICU中,念珠菌血症的发病率可高达5%-10%。

(二)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包括年龄(老年人和婴幼儿)、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等)。

2.医疗操作:如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机械通气、血液透析、实体器官移植等。

3.其他因素: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全胃肠外营养等。

四、发病机制

念珠菌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念珠菌的毒力因子

1.黏附素:帮助念珠菌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是感染的起始步骤。

2.水解酶:如蛋白酶、磷脂酶等,可破坏宿主组织细胞的完整性,促进念珠菌的侵入。

3.形态转换:念珠菌可在酵母相和菌丝相之间转换,菌丝相更易于侵入组织。

(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1.固有免疫: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吞噬作用,以及补体系统的激活。

2.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抗念珠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念珠菌容易突破宿主的免疫防线,引起感染。

五、临床表现

(一)黏膜念珠菌病

1.口腔念珠菌病

-急性假膜型:最常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凝乳状斑块,可擦去,留下红色糜烂面。

-急性萎缩型: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疼痛。

-慢性肥厚型: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不易擦去,可伴有黏膜增厚。

2.食管念珠菌病

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严重时可出现吞咽痛。内镜检查可见食管黏膜充血、糜烂,表面有白色假膜。

3.阴道念珠菌病

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妇科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阴道黏膜充血,有白色膜状物覆盖。

(二)侵袭性念珠菌病

1.念珠菌血症

是最常见的侵袭性念珠菌病类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出现发热、寒战、低血压等全身症状,与其他细菌感染难以鉴别。部分患者可出现迁徙性病灶,如眼内炎、肝脾念珠菌病等。

2.腹腔念珠菌病

常发生于腹部手术后、腹腔感染等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热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腔穿刺液或引流液中可培养出念珠菌。

3.肺部念珠菌病

临床症状与其他肺部感染相似,如咳嗽、咳痰、发热等。诊断较为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4.泌尿系统念珠菌病

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表现为发热、腰痛等,下尿路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中可检测到念珠菌。

六、诊断

(一)标本采集

1.血液:对于怀疑念珠菌血症的患者,应采集至少两套血培养标本,分别从不同的静脉穿刺部位采集。

2.痰液:对于怀疑肺部念珠菌病的患者,应留取合格的痰液标本进行涂片和培养。

3.尿液:清洁中段尿或导尿标本可用于泌尿系统念珠菌病的诊断。

4.其他标本:如口腔黏膜拭子、阴道分泌物、腹腔引流液等,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采集相应的标本。

(二)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标本涂片后用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溶液处理,镜下可见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假菌丝的存在提示念珠菌处于侵袭状态。

2.培养

将标本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等真菌培养基上,培养24-48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不同种属的念珠菌菌落形态有所差异,可进一步进行鉴定。

3.真菌抗原检测

-1,3-β-D-葡聚糖(G试验):可用于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连续动态监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甘露聚糖和抗甘露聚糖抗体检测:对于念珠菌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分子生物学检测

如聚合酶链反应(P

文档评论(0)

无涯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