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抗菌药物使用2025.docx

尿路感染抗菌药物使用2025.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尿路感染抗菌药物使用2025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是由病原微生物在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异常繁殖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尿路感染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尿路感染可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无症状性菌尿和尿道综合征。

其中复杂性尿路感染是尿路感染同时伴有获得感染或治疗失败风险的合并疾病,主要与影响机体防御和尿道通畅的因素有关,如尿路梗阻、结石、肾功能衰竭、肾移植、留置导尿管、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妊娠等。

根据解剖部位,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下尿路感染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等,上尿路感染以肾区疼痛、发热较多见。细菌性泌尿系统感染可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其中单纯性尿路感染又可分为膀胱炎和肾盂肾炎。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一类对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可分为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时间较长3类,可用于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抗菌药物在尿路感染中的区别选用

抗菌药物原形或其活性成分是否通过泌尿系统排泄,是选择药物的重要因素。尿路感染治疗选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为细菌性下尿路感染时需选择在尿液中有效浓度高的敏感抗菌药物;细菌性上尿路感染时,因可能伴有血流感染,需选用在尿液和血液中均有较高浓度的抗菌药物;对肾功能损害小的抗菌药物等。

对上尿路感染,因不能除外血流感染,故选用抗菌药物不仅需在尿中有高浓度,血液中也需保证较高浓度。

β-内酰胺类药物和多数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血药浓度和尿中浓度均较高,可用于下尿路感染,又可用于上尿路感染。

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尿液浓度高,但莫西沙星因其尿液中的浓度不高,不推荐。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尿液中浓度较高,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除尿液中浓度较高外,还有抗假单胞菌属活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中指出,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耐药率达50%以上,选用药物治疗时需参照药敏结果。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0年)中指出,目前没有对局部感染部位(如尿液)的药敏判断标准,都是按照血药浓度为基础来进行判断,在高药物浓度部位发生感染时建议结合临床疗效合理参考耐药数据。

对下尿路感染,应选择尿中药物能达到有效浓度的抗菌药物,因即使体外

药敏试验显示为敏感,但尿中药物浓度不足,也不能有效清除尿中病原菌。

呋喃妥因、磷霉素等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非常高,但因其血药浓度较低,故仅用于下尿路感染,而不能用于上尿路感染。其中磷霉素的抗菌活性随尿液pH值的降低而增高,当尿pH值降低到6.0时,细菌对磷霉素的敏感率显著增高。

治疗上尿路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时,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因多数药物尿中药物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可选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同时需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剂量。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尿路感染

生物被膜是微生物(如细菌)被包裹在其自身分泌的多聚物中形成的一种

特殊细胞群体结构,其一旦形成,被膜内的细菌在生理、代谢、对底物的

降解或利用和对环境的抵抗能力等均有独特的性质,对抗生素及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均有天然的抵抗能力,用抗生素难以彻底清除,只能杀死生物被膜表面或血中导致感染发作的游离细菌,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生物被膜中存活的细菌又可释放出来,形成恶性循环,使病程迁延不愈[11]。

导尿管和结石导致的细菌生物被膜相关尿路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移除导尿管等感染原因的同时,应选择对生物被膜有效的敏感抗菌药物,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疗效优于β-内酰胺类药物[4]。

此外,需注意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曲松可引起泌尿系结石,主要是因其在体内不被分解,而以原形经胆囊、肾脏排出,其中1/3随胆汁排出,2/3随尿液排出,故在尿液中的药物浓度高,同时头孢曲松解离后的阴离子与钙离子亲和力较高,易在胆囊及肾集合系统内形成不溶性头孢曲松钙盐沉淀物而形成结石。头孢曲松相关性肾结石在常规剂量下即可发生,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时更易形成。

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点

以β-内酰胺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例。

β-内酰胺类药物

如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等。

头孢哌酮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障碍、出血。少数使用后出现了导致凝血障碍的维生素K缺乏,可能与合成维生素的肠道菌群受到抑制有关,包括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如肺囊性纤维化者)、酒精中毒者和长期静脉输注高营养制剂者有上述危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鼎天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