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机密★启用前
乌鲁木齐地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
语文(问卷)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指定
位置上。
2.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
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
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
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中国建
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著
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
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
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以自然生灭
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
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
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园林,则抑为君王骄
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
其记述非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材料二: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任何确定地域的强调,其实都隐含着对其传统或古代文化的基本认同。
譬如在建筑史论著中,不加限定词的地理名称通常指古代,如埃及建筑、波斯建筑所指都是古埃及、古波
斯的建筑。同理“,中国建筑”中的“中国”也指古代中国。
建筑最初产生于人们遮风避雨的需要,但受地理、地质、气候、社会、宗教、历史等自然条件和人类
活动的影响,世界上各地区的建筑又各有千秋。
就物质层面上的建筑遗产而言,欧洲以砖、石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中国则以土、木为主要的建筑材
料。大体上可以认为,北方(以黄河中游为主)用土,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用木。“土木”合称是中
国古代汉语中“建筑”的贴切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南北统一。早期北方常采用穴居和
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和半穴居逐渐被地面式土木建筑所取代。南方的气候潮湿,为了
避水防潮,多采用巢居的方式,逐步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古人云“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准确指出了南北
两地居住状态的差别。黄河中游的天然条件是,多土少木且少石。在干燥寒冷的气候中因地制宜,土自然
成为最常使用的建筑材料。陕西、河南一带的考古成果表明,早期建筑经历了从地穴、半地穴到地面的进
化。大约成书于西周的《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记·礼运》
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增巢。”在今日华北农村,常见的建筑做法仍旧是以土为
主、以木为辅。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理所当然以木作为主
要的建筑材料。南方的木加工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加工精美
的榫卯构造。
当然,中华文明的进程是南北互动融合的过程。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如北宋初的喻浩,生于浙东,奉
调到东京主持高达十一层的开宝寺塔工程,并撰《木经》三卷。宋代东南沿海石结构高塔长桥的建造,倘
若没有足以克服花岗石的高硬度工具,工程根本无法进行。
建筑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形态,前者与实用的关联较紧,如老子所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器之用”。后者的狭义表达即建筑形式,主要着眼于美观。建筑的内部形态起源于材料和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