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中国计算机的发展
1中国计算机的初创时期
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是华罗庚教。早在1947〜1948年华罗
庚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时,就和冯•诺依曼(J.VonNeumann).哥德斯
坦(lULGoldstion)等人交往甚密。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诟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人的赞
赏。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罗庚
参观实验室,并常和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的心里己经开始勾画中国电子计算机
事业的蓝图。
华罗庚教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
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6年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华罗庚教担任筹备委员会
主任。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胡世华教、徐献瑜教、张效祥教、吴几康副研究
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
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我“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
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
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
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
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
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
以及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他(当时是国内唯•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
年的学者)的讲课。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科学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
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
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
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源、
苏东庄、刘锡刚、姚锡珊、周锡令等。其中,磁心存储器由计算所副研究员范新弼和七机部
黄玉垢高级工程帅领导完成。在104机上建.的,由钟萃豪、董蕴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自行
设计的编译系统是在1961年试验成功。
2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从1957年在中科计算所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
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机器在738厂开始少量生产,
命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
机(104机)研制。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并于1960
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甩子数字计算机107机。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
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
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我国两弹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
勋机”。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