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docx

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相较于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的知识容量更丰富,对学生的阅读行为也具有更复杂的要求。本文将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组织策略展开经验分享,希望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高中;组织策略

阅读是学生认识文学知识、积累文学素材的最佳渠道。碎片化的阅读在内容上短小精悍,而在缺乏上下整体背景的情况下,学生的理解也就容易浅显化和片面化。整本书具有整体性的优势,体现在话语体系、逻辑体系和思想体系等方面。整本书阅读将学生引入全新的阅读层面,可以最大限度地体验作品魅力,并获得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

一、分析学情特征,设计阅读书目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整本书阅读中要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图书。一方面,整本书知识容量大,阅读时间长,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潜能,才能尽可能避免无效阅读、低效阅读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推荐的阅读书目,通常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生阅读经验、认知基础不相符的书目,容易出现种种的阅读障碍,更难以达到深度解读的效果[1]。可见,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更容易实现对整本书的有效把控和深入理解。如此,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情特征,进行阅读书目的科学设计。

比如,高一上册教材中给出的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建议,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在人文环境、社会结构、权利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的内容。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在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尤其突出。另外,乡土社会的很多文化现象,在中国社会具有跨越城乡、跨越时空的存在痕迹。无论是从生活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高一学生都具有对传统乡土社会探索发现的需求。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日渐丰富,对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况也都有所认识和体验。这也为学生认识文本、辨析文本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综合背景下,教师可以先系统介绍作品的主要情况,再询问学生的意见,来最终明确《乡土中国》是否为阅读目标。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拓展。比如,高一下册教材中给出《窦娥冤》的节选阅读文本,探究其历史渊源是高中学生普遍具有的好奇心。同时,高中阶段学生对故事的详细情况(社会背景、窦娥被冤的详细因果、沉冤得雪的结局),对文本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艺术风格的独特性,都难以在节选阅读中全面感知和深刻理解。另外,在节选阅读中,学生也可以获得对作者、对作品的基本认知。在这样的综合背景下,教师也可以提出《窦娥冤》的整本书阅读建议。此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价值观培养角度,来设计阅读书目。比如,高一阶段的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阶段,可能会对未来充满迷茫,缺乏足够的学习成长动力。教师可以推荐诸如《名人传》《老人与海》等书目。高三阶段学生的心理情绪和高考、未来的人生走向密切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推荐诸如《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布鲁克林有棵树》等作品。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进行阅读书目的科学规划,以满足学生阅读发展、成长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整本书阅读活动的主体,阅读兴趣是让学生保持自主性、自觉性阅读行为的前提。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并不等同。阅读需求是客观需要,阅读兴趣是主观需要。只有激发学生对图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才能生成浓厚的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的篇目,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故事内容、语言现象和人文精神都体现出多样化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触发学生相关的认知情感,进而生成探究判断的阅读自觉性[2]。如此,教师需要综合分析作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创设问题情境,来深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是否见过生活中讲情面不讲规则法治的行为,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根源和人们的心理基础;成年之后继续依赖父母的供给,反映出怎样的亲子关系,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对乡村生活有哪些认识和看法。”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就会将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出声色光影的乡村生活画面,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再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简要的答案分享。学生的答案大都处在表面层次,难以从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角度展开。教师就可以再次推荐《乡土中国》,让学生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具体方法。如此,直观、有限的生活经验无法给予学生准确的答案,他们作品阅读的兴趣也就得以生成。又比如,在《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对《红楼梦》的典型情节和主要人物都有一定的认知经验,而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