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学案课件.docVIP

兵车行学案课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兵车行

?

一、???学习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绪,理解诗歌体现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洁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三、有关作者

杜甫的毕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频频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每天加深,思想感情一每天地靠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期间,他写了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劫难。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写出几句我们学过的杜甫的名句:

2、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一样

提问: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二分之一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有关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4、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也许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很快写的。

三、把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诵,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如同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3、提问:导致这一切苦难的本源又是什么?

4、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规定: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阐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诗歌的第一段

1、?朗诵诗歌的第一段,思索:诗歌开篇就展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怎样描写出来的?

2、?说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话体现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3、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

二、分析诗歌的第二三段

1、朗诵诗歌的第二段,回答问题

(1)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详细陈说“点行频”这一诗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种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措施有什么不一样?对体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朗诵诗歌的第三段,回答问题

(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2)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应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

(3)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体现手法?

3、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

(3)第二段的最终两句用“况复”转而单叙“关西卒”之苦。(4)第三段的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和“不重生男重生女”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5)最终四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体现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

4、提问:这首诗的基本构造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构造艺术。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提醒: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同‘诉’)之词”,用以讥切时政。此说有理。既是“托为”,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君不闻”和“君不见”先后所领起的数句可以视为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足认识“开边”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劫难。

5、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

三、艺术特

文档评论(0)

知识的力量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每天进步一点点,生活向上没一天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