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论文.docx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其预防措施。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为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犯罪心理;预防措施

一、引言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背景及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结构的破裂、父母监护的不到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首先,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溺爱、暴力等,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缺乏责任感。其次,家庭结构的破裂,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缺乏关爱和安全感,产生心理障碍。最后,父母监护的不到位,如长期忽视、疏于沟通等,容易使未成年人误入歧途。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传播,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模仿犯罪行为。其次,社会压力的传递,如就业、升学等压力,可能使未成年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最后,社会不良现象的诱发,如赌博、吸毒等,容易使未成年人陷入犯罪团伙,形成犯罪心理。

3.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也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首先,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学校管理水平低下,如校园暴力、欺凌等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可能使未成年人产生模仿犯罪的心理。最后,教师素质不高,如缺乏关爱学生、教育方法不当等,可能使未成年人对学校教育产生反感,进而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的重要性及措施

1.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的重要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首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有助于减少犯罪率,维护社会治安。其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有助于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最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质量,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的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成因,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家长要改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其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陪伴、多沟通,增进亲子关系。最后,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优化社会环境:社会各界要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其次,社会各界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服务。最后,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的打击力度,减少犯罪诱因。

(3)改进学校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最后,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关爱每一个学生。

二、问题学理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机制

1.认知发展缺陷:未成年人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有限。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情境时,可能无法准确评估行为的后果,从而容易做出冲动、错误的选择。

2.情感调节障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其情感调节能力不足密切相关。他们在遭受挫折、压力时,难以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采取极端行为来宣泄情绪。

3.社会化过程受阻: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其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容易形成犯罪心理。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动因

1.需求满足的偏差: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往往与其需求满足的偏差有关。当他们在正常渠道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可能会寻求非法途径来实现,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逆反心理: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学校等环境中,若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反感和对抗,进而形成犯罪心理。

3.自我认同的缺失: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还与其自我认同的缺失有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若缺乏自我认同感,可能会寻求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关注和认同。

(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防护机制

1.自我保护意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其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有关。在面临压力、挫折时,他们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容易采取极端行为。

2.道德约束力: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其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密切相关。在缺乏道德约束力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实施犯罪行为。

3.社会支持系统:未成年人犯罪心

文档评论(0)

如果我是D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教师,参与编写各种教辅资料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103612100002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