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人与自然-202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热门主题预测与答题技巧指导(原卷版).docxVIP

专题04 人与自然-202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热门主题预测与答题技巧指导(原卷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4页

第四讲人与自然

第四讲人与自然

考点概述

考点概述

“人与自然”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高频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自然之美的感知能力,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生命的尊严与平等问题。

常见的考点包括:

1.情感主旨:理解自然景物的内涵,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2.细节描写:多角度地赏析景物描写。

3.结构线索:梳理文章脉络,分析线索作用。

4.语言赏析:从修辞、用词、句式、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语句表达效果。

5.主题拓展:结合生活体验谈感悟。

重点课文:《春》《猫》《昆明的雨》《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本回顾

课本回顾

1.《春》(朱自清)

·核心情感: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典型细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迎春活动

·考题链接:句子赏析

2.《猫》(郑振铎)

·核心情感: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敬畏

·典型情节:第三只猫的忧郁孤独、坚韧乐观

·考题链接:句段作用;主旨句的含义理解

3.《昆明的雨》(汪曾祺)

·核心情感:赞美昆明雨季的自然之景和风土人情,怀念美好、自由快乐的往事

·典型情节:仙人掌、牛肝菌、青头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水果

·考题链接:赏析句子;段落作用;衬托与以小见大

4.《壶口瀑布》

·核心情感:歌颂黄河水宽厚、博大、勇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典型情节: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描写壶口瀑布;“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考题链接:赏析句子;感悟主题

5.《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

·核心情感: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壮阔

·典型情节:神奇的冰塔奇观

·考题链接:赏析句子

考点分析

考点分析

【情感主题】

考查学生对自然魅力的理解及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能力,围绕“赞美、反思、尊重”等核心词汇展开。

一.主题意蕴核心方向

1.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被自然的诗意治愈

·核心内涵:通过描绘自然的力量与壮美,表达对自然的敬畏;描写景物的美好,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例证:

《昆明的雨》

·分析:“仙人掌开花,金黄耀眼”,以细腻笔触展现自然之美,传递对生活的热爱。

2.对生态的破坏的批判和悲悯。

·核心内涵:通过自然物的悲惨命运,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揭示破坏自然的后果,引发读者对未来的忧虑。

·例证:

《那树》

·分析:“树被电锯拦腰截断”,用拟人化的“树的死亡”隐喻生态灾难目标大堆贪婪人性的谴责。

3.对童年与自然的羁绊

·核心内涵:通过回忆过去与自然共处的时光,表达对简单生活和纯真年代的眷恋;倡导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呼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作为人生的成长导师,赋予人生启示,

·例证:

《春》

·分析:“小草偷偷钻出来”,以童趣视角描绘自然生机,留恋美好的时光。

4.对生命平等的哲思。

·核心内涵:批判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呼吁人在自然面前的谦卑,强调生命的尊严,呼吁人类像应该学习自然的智慧。

·例证:

《那树》

·分析:蚂蚁在树被砍伐前集体迁徙,暗示微小生命亦有感知与尊严。

二.主题解读技巧

1.抓关键句:锁定情感关键词句

·方法:形容词\动词;反复出现的词;抒情句\哲理句

2.剖手法:分析修辞和描写

手法

情感作用

拟人

让自然“说话”,拉近距离

比喻

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

反问

强化批判或反思

对比

突出情感冲突

3.理线索:串联情感脉络

·事物线索;情感线索;时间线索

【人物形象】

1.自然守护者

·形象特点:心怀敬畏,以行动保护自然,具有朴素的智慧或者坚韧执着的精神。

·例证:

《植树的牧羊人》:默默种树数十年的牧羊人,用双手创造绿洲,象征平凡人的伟大力量。

·作用:传递价值观,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观念。

2.生态破坏者

·形象特点:短视贪婪,为了利益掠夺自然,通常没有具体的姓名。

·例证:

《那树》:砍伐老树的工人与市政部门,代表工业文明的冷漠无情。

·作用:作为批判对象,揭露生态问题的根源,引发读者反思。

3.天真烂漫的儿童

·形象特点:以儿童或者少年的视角观察自然,情感纯真,与成人世界形成对比。

·例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鲁迅在百草园中探索自然,体现未被文明规训的天性。

·作用:通过纯真视角强化自然的治愈力量,或揭示文明对天性的压抑。

4.反思者\觉醒者

·形象特点:从破坏者或者旁观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经历认知改变。

·作用: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

真题链接

真题链接

(2024安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