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类案识别判断与冲突协调
主讲:孙海波;
如何在这些众多案例中挑选真正具有相似性的案件?
是否存在:种“类案”的判断标准?
检索类案的目的是什么?
检索到众多类案在裁判要点/规则上存在冲突该怎么办?;
目录01是否存在类案判断标准
03形式相似性的三个判断步骤
04实质相似性的终局判断
05类案的参照
06类案裁判规则的提炼与冲突协调;
第七章类案的判断标准与判断方法
第十/章类案的参照与说理
参考:
(1)孙海波:“重新发现‘同案9:构
建案件相似性的判断标准”,《中国法学》2020年第6期;
(2)孙海波:“类案检索在何种意义上有助于同案同判”,《清华法学》2021年第1期。;
亚当斯诉新泽西游轮公司案
Adamsv.NewJerseyS.B.Co.
在新泽西轮船公司的*艘从纽约驶往奥尔巴尼的轮船上,亚当斯
是轮船包厢里的*名乘客。在夜间锁好门窗之后,他将钱包放在自己衣服的兜里,但是有迹象表明夜里有*个人从窗户跳进来偷走了钱包。于是亚当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轮船公司的经营者承担自己所遭受的损失。;
旅店案(该案中住客在住宿的过程中财物被盗,法
院判决论点的经营者应对旅客的损失承担责任
/Crozierv.Boston,N.Y.NewportSteamboatCo.,43How.Pr.466,1871N.Y.Misc.LEXIS208)
卧铺火车案(该案判决火车的运营者无需对卧铺包厢内乘客的财物损失负责/Carpenterv.NewYork,N.
H.H.R.Co.,124N.Y.53,26N.E.277,1891N.Y.LEXIS1340);
游轮案更像卧铺火车案还是旅店案?
面对此情此情,法院该何去何从?;
“带有密闭客舱的轮船是更像火车卧铺车厢还是更像旅店”。法
院对游轮及包厢的事实特性进行了小心谨慎的描述,并将其与火车卧铺车厢和旅店的事实特征加以对比,与此同时还考虑到了相关判例规则背后的目的乃至公共政策,综合这些因素得出了*个判断:认为轮船的包厢“考虑到所有实际的目的是*个移动的旅店 (floatinginn)”,是“*个现代的移动居所……航行在该国的内陆水域”,就此认定亚当斯案和旅店案是实质意义上的相似案件。;
01;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司法实践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同案”?;
h、类案的客观存在性
依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很容易会发现
事物们在某些方面是非常相似的。案件是客观世界发生的争议,按照其所指向的法律基础,它们也以*种类型化的方式存在。由于类型本身是开放性的,总会有*些案件因为共享若干特征而被归为*类或*个家族,因此类案是客观存在的。;
二、类案的分类
1、“弱意义”的类案
通常以案由来判断。比如在“合同纠纷”案由之下就有债权
人代位权纠纷、债权人撤销权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等六十余种
类型。这些案件因为属于合同纠纷可被划归为同*个大的类型,但是彼此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2、“强意义”的类案
要求两个案件不仅属于同*争议类型,更为关键的是它们的
争议焦点和关键性事实具有高度*致性。;
够通过:定标准来认
“否定论“有限肯定论”;
02
既有观点的类型及评价;
我们大致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同案”:
*种是简单版本的“同案”,案件事实相对清晰并能够自然
呈现出事实特征,法官凭借感性认识就能看出它们的相似性;
另*种是复杂版本的“同案”,需要借助于理性化的实质判
断,亦即这是*种评价后的“同案”。;
1案情相似+争议焦点相似
2案情相似+法律适用相似
3构成要件或要件事实相似
4依靠主观判断;
1、案情相似+争议焦点相似
目前我国主要有民事案由和行政案由制度。案情或案由可以为判断类案提
供初步指引,但不能达成终局性的判断:
首先,案由本身对法律规范及其要件事实的高度抽象仅发挥指示作用,而不具备明确争议焦点的功能。
其次,两个案件案情或案由相似,但争议的法律问题却不相似,那么也难以称得上是类案。;
案情或案由通常只能确证两个案件属于“弱意义”的类案,
而并非在实质意义上真正具有相似性的案件。
于是,不少学者主张在案情相似之外,附加上争议焦点相似。;
如胡云腾就持,只有基本案情相似,同时争议的法律问题也相似时,
才能认定两个案件是相似案件。
在指导性案例的情形下,比较相似性应以裁判要点作为基准:“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