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3
1、工作简况(任务来源、制定背景、编制过程)
1.1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4】58号),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负责起草《土壤质量土壤和大气之间温室气体(CO2、N2O、CH4)和气体氨(NH3)通量测量方法指南》国家标准,此标准等同采用ISO20951:2019。项目计划编号T-326,由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管理。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组成标准工作组,小组成员包括多年从事土壤研究和熟悉国家标准编制的专家。
1.2制定背景
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相关的一氧化二氮(N2O)、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排放。农业土壤也是N2O的前体氨气(NH3)的主要排放源。因此,量化土壤温室气体和氨气通量的有效方法对监测土壤排放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氨通量的量化非常困难。由于气候(如温度和湿度状况)、土壤特性(如成土母质、pH值、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以及农业或林业对土壤的管理措施(如作物和木材残茬处理、土壤耕作或免耕、土壤改良剂、肥料和灌溉的投入等)的影响,土壤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氨通量是多变的且异质性很高。而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很难量化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导致国家和全球尺度农业排放清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随着国际和区域气候政策的强化,迫切需要可比和可靠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以及实践和验证温室气体的减排方案。但目前我国尚没有标准涵盖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氨通量的测量。为响应2023年国家标准委等部门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在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申请主持制定《土壤质量-土壤和大气之间温室气体(CO2、N2O、CH4)和气体氨(NH3)通量测量方法指南》国家标准,此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20951:2019SoilQuality—Guidanceonmethodsformeasuringgreenhouse
4
gases(CO2、N2O、CH4)andammonia(NH3)fluxesbetweensoilsandtheatmosphere。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业处审批,2024年底国家标准制定项目《土壤质量土壤和大气之间温室气体(CO2、N2O、CH4)和气体氨(NH3)通量测量方法指南》正式立项(计划号为T-326)。
等同采用该国际标准可指导我国制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化的标准化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壤质量的国家标准,便于与国际接轨。
1.3编制过程
1.3.1立项阶段
土壤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响应2023年4月国家标准委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国标委联〔2023〕19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标准起草组在分析了相关国际和国家标准,查阅文献后,发现我国没有土壤和大气之间温室气体和氨通量测量方面的国家标准,因此根据《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申请了等同翻译采用国际标准ISO20951:2019SoilQuality—Guidanceonmethodsformeasuringgreenhousegases(CO2、N2O、CH4)andammonia(NH3)fluxesbetweensoilsandtheatmosphere,形成我国《土壤质量土壤和大气之间温室气体(CO2、N2O、CH4)和气体氨(NH3)通量测量方法指南》国家标准。
2024年7月经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召开的《2024年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推荐性国际标准立项评估会》的评估,本标准项目2024年底获得了立项。该项目由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项目计划号为T-326。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负责主持起草《土壤质量土壤和大气之间温室气体(CO2、N2O、CH4)和气体氨(NH3)通量测量方法指南》国家标准。
1.3.2起草阶段
2024年底申请标准获得立项后,正式成立了标准工作组,小组成员包括土壤学方面的专家和标准编制专家。2025年1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组建的标准起草工作组开始编写工作组讨论稿和编制说明。根据采用国际标准的编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18部分:消防管道支吊架 编制说明.pdf
- 脂松节油 编制说明.pdf
- 支持专用数字集群(PDT)接入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编制说明.pdf
- 再生烟气脱硝催化剂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编制说明.pdf
- 载人潜水器用水密连接器试验方法 编制说明.pdf
- 压力容器数字化交付规范 编制说明.pdf
-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在线课程体系 第5部分:职业教育课程数据模型 编制说明.pdf
-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在线课程体系 第3部分:高等教育课程数据模型 编制说明.pdf
-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在线课程体系 第2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数据模型 编制说明.pdf
-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第1号修改单》 编制说明.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