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2025届浙江省诸暨市三模(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明在网上刷了大量信息,却仍觉得内心空虚,甚至备感焦虑?2024年牛津年度热词——脑腐(Brainrot)就反映了这种状况。据报道,过去一年间,“脑腐”的使用频率一度激增230%。
今天,网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手机几乎成了人体的“数字化器官”,时不时刷刷手机、点点屏幕,已是大多数人无意识的肢体动作。碎片化的浏览模式的确丰富了娱乐生活,可当日常被大量琐碎又低质的内容填满,时间不经意间被按下“快进键”,“空虚寂寞冷”之感便屡屡袭来。“信息污染综合征”“社交媒体倦怠”“数字疲劳”“信息过载”等新词、热词层出不穷,也印证着大众的不适与焦虑在蔓延、加剧。用牛津大学教授的话说,“脑腐”正是“我们生活时代的症状”。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单日触屏时长为435分钟,接近理想的睡眠时间。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天在各大平台间来回切换,浏览新闻、刷短视频、点餐购物、互动点赞,每个平台的功能与内容各有侧重,指尖滑动中,用户也在切换扮演的不同角色。可正如肠胃接受不了暴饮暴食,人的大脑同样不是没有容量上限的“无底洞”。更何况,网络上的信息本就真真假假、垃圾甚多,编造的短视频剧本频繁收割情绪,算法加剧着偏听偏信的“信息茧房”……正如很多人吐槽的,手机刷得越来越多,获得的倒好像越来越少了。
某种程度上,人类史也是一部“信息发展史”。追求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由此引发了一轮又一轮技术升级、媒介更替。而眼下兴起的AI浪潮,也正逐渐渗透生活各个领域,“润物无声”改变着未来的信息传播格局。身处智能爆炸的年代,有人曾预言,理论上未来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吸收到的信息、真实需要的信息,三者之间的鸿沟正不断扩大。普通人如何在网络这片“信息汪洋”中汲取养分?重返“原始时代”并不现实,真正要做的是学会同芜杂的信息共处,尽可能保持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另外,适当“戒断”、刻意留白,未尝不是疗愈自我的解药。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技术进步带来了太多,可能也带走了太多。“从前慢”已不可追,但无论到什么时候,“人”才是自己的主人,找回专注,方能守住内心的安宁。
(摘编自《今天的你,“脑腐”了吗?》)
材料二:
信息民主化的理想图景下,暗藏着认知代谢系统的全面失调。琳达·斯特恩团队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在个性化推荐系统主导的环境下,被试者对异质信息的主动探索意愿下降63%,信息筛选时长缩短至1.2秒——低于人类完成基础价值判断所需的神经反应时间(1.8秒)。日本认知科学研究所的脑成像实验更触目惊心:当受试者连续浏览算法推荐内容3小时后,其前额叶皮层葡萄糖代谢率降低22%,相当于轻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功能状态。
算法构建的“认知温室”正在改写文明进化路径。剑桥大学数字人类学实验室对比发现:2010年网民日均接触相左观点频次为7.2次,2025年降至0.9次。这种认知闭环导致大脑前额叶的辩证思维区活跃度下降19%,而杏仁核的情绪反应敏感度提升37%。神经可塑性研究证实,持续6个月的短视频高频消费,可使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的连接强度减弱28%,该区域正是人类进行元认知与创造性思考的神经基础。
在科技巨头构建的“神经殖民”体系里,每个认知行为都被转化为可量化的生产资料。神经经济学研究揭示:用户滑动屏幕的决策周期压缩至0.3秒,这种应激模式使83%的青少年出现“滑动反射症候群”——即便在纸质阅读时也会无意识做出翻页手势。麻省理工学院的EEG监测实验显示,短视频观看者的θ波活跃区与赌博成瘾者高度重合,多巴胺分泌曲线呈现病态脉冲特征。
数字身份的碎片化正在制造认知精神分裂。牛津大学社会认知研究中心的跟踪调查表明:日均切换5个社交平台的用户,其工作记忆容量下降31%(相当于持续48小时睡眠剥夺),而情境认知错误率提升至常人的2.7倍。更严重的是,这种多角色扮演导致自我同一性解构——67%的Z世代受访者承认,在不同平台呈现的人格特质存在显著矛盾。
面对算法霸权,全球正在展开认知保卫战。芬兰教育部推行的“数字批判性思维”课程,通过模拟算法黑箱、训练信息DNA溯源等技术,使青少年在12周教学后信息鉴伪能力提升58%。丹麦的《数字生态法案》则开创性要求社交平台保留5%的非算法推荐流量,并为优质内容设置“认知营养通道”。实施一年后,该国网民的跨领域信息接触量增加3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4年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试卷(无答案).docx
- 2025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海南省高三第五次联考(三模)英语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 2025届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高考三模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
- 2025届江西省新八校联考高考模拟预测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
- 2025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
- 2025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政治试题(无答案).docx
- 2025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三)英语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 202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