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设计.doc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背上的小红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

3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创设情境,激起情感。

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艰难行军的画面,在富有震撼力的音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赓大将吗?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任干部团的团长。一次,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课件配陈赓画外音:“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又常常忍饥挨饿,我感到十分疲惫,渐渐地掉队了……”课件定格。)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陈赓同志的脚步,走进茫茫的草海,走近——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强调“荒、捶”的字形,“倔、挨”的读音。

(2)形近字组词。慌——荒楼——搂踢——剔要——腰垂——捶

(3)理解词义。荒无人烟倔强疲惫忍饥挨饿

2.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帮助

陈赓小红军

说服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归纳整理,并将主要问题做扼要板书记录。如:学生针对课文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小红军在草地行军时遇到哪些困难”一题中。学生针对课文第210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陈赓怎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的”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111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什么?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等等。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读文,看看是否能够读中解疑。

三、自主探究。

(一)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小红军遇到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2.引导学生从描写陈赓的有关语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小结:小红军急需别人的帮助,那么陈庚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

教学难点:

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

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一、导入。

指名读全文,想课文介绍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主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第210自然段。读后说一说陈赓是怎么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引导体会重点词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的对话理解红军官兵患难与共的精神。

1.学生读第一次对话。

师:请问小红军,你觉得这样读能说服陈赓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体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的意思。)

2.学生读第二次对话。

师:陈赓将军,这小鬼不骑你的马,你为什么还非让他骑不可?

师:小鬼,你真的有劲儿和马赛跑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过采访式的谈话,引导学生站在陈赓和小红军的角度,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读,体会“倔强”的含义。)

3.学生读第三次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教师有意在小红军的话前补充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小红军说话时的语气。如:小红军毫不犹豫地说——“你先走……”

小红军不加思索地说——“你先走……”

4.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师问“陈赓”:您也是忍饥挨饿,为什么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送给小红军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师问“小红军”:你的粮袋真的鼓鼓的吗?(引导学生联系后文——干粮袋里装着牛骨头)

教师请曾针对210自然段质疑的学生自由向“陈赓”和“小红军”发问,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红军为什么轻轻地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

陈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7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