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训练:剪去物质的旁枝,绽放心灵的繁花.docx

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训练:剪去物质的旁枝,绽放心灵的繁花.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为道日损”,意在强调修养身心要减少物质需求。那么在当下,减少物质需求是否就能带来心灵的丰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标题:

《执古人“损物”之笔,绘今时“丰心”之卷》

《剪去物质的旁枝,绽放心灵的繁花》

《卸去物欲的重负,扬起精神的风帆》

《物质如尘轻拂去,心灵似玉细琢来》

《剥除物欲的茧房,飞向精神的星空》

《减物非终点,丰心是归程》

《物质“减法”需有度,心灵“加法”贵有恒》

《少未必丰,丰必由心》

《非“损物”不足以清心,非“明道”不足以致远》

剪去物质的旁枝,绽放心灵的繁花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在物质浪潮汹涌的当下,古人“为道日损”的智慧愈发彰显价值。《剪去物质的旁枝,绽放心灵的繁花》不仅是一种生活哲学,更是现代人对抗物欲、追寻精神丰盈的破局之道。当我们敢于割舍物质的冗余,方能为心灵腾出空间,让生命的繁花在精神的沃土中绚烂绽放。

剪去物质的旁枝,是挣脱物欲枷锁的觉醒,为心灵松绑。老子曾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度追逐物质,终将沦为物欲的囚徒。“时代楷模”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江西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任教。36年来,她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微薄,却从未想过离开。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支月英不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只在乎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正如范仲淹笔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她以精神的富足超越物质的匮乏,用教育的力量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实现了心灵的崇高升华。反观当下某些人沉迷于消费主义陷阱,用名牌堆砌身份,用物质填补空虚,最终在物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恰恰印证了庄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警示——当物质需求超越生存本质,便成了束缚心灵的枷锁。

剪去物质的旁枝,是追寻精神纯粹的坚守,为心灵蓄能。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真正的富足源于精神的充盈。“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在巴黎留学时偶然见到敦煌壁画临摹作品,被其震撼后毅然放弃优渥的艺术生活,奔赴大漠深处的敦煌。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下,他以敦煌莫高窟为家,克服重重困难,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带领团队保护和研究壁画。他的生活简单到只有画笔、洞窟和对敦煌文化的执着,却在守护千年文明的过程中,收获了超越物质的精神滋养。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恰似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豁达,让常书鸿在精神世界中构筑起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当我们放下对物质的执念,转而追求知识、艺术与理想,便能如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让心灵在纯粹的精神追求中积蓄无限能量。

剪去物质的旁枝,是践行社会责任的担当,为心灵添彩。“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句道出了奉献者的精神境界。“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泽山,作为我国火炸药学家,一生专注科研,生活极为简朴。他婉拒优厚的生活待遇,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火炸药技术的创新中。一件旧外套穿了多年,办公室里的陈设简单陈旧,但他却在火炸药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为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作出卓越贡献。他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担当,正是剪去物质旁枝、追求心灵升华的生动写照。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到“布衣院士”卢永根将毕生积蓄捐献给教育事业,无数时代楷模用行动证明:当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同频共振,物质的减法终将转化为精神的乘法,让心灵在奉献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的箴言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剪去物质的旁枝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压抑,而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当我们学会在物欲中做减法,在精神上做加法,便能如林清玄笔下的“心田常扫,不为尘埃所染”,让心灵的繁花在人生的枝头灼灼其华,芬芳永驻。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