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元代散曲中的市井文化表征研究
一、元代市井文化的历史背景与散曲的兴起
(一)元代商业经济与城市发展
元代统一后,南北交通贯通,丝绸之路与海运贸易繁荣,催生了以大都(今北京)、杭州为代表的商业都市。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仅大都城内即有“市场四百余处”,商贾云集,市民阶层规模空前扩大。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市井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散曲作为市民文学载体的形成
散曲脱胎于宋金时期的民间曲调,至元代因科举中断、文人阶层下沉而获得发展契机。据徐宏图《元代散曲研究》统计,现存元散曲作品约4300余首,其中超过60%涉及市井题材。文人如关汉卿、马致远等主动融入市井,创作出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
(三)市民审美需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推动了勾栏瓦舍等表演场所的兴盛。散曲因其通俗性、娱乐性,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重要选择。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元曲“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自自然”,正体现了其与市井审美的契合。
二、市井语言在散曲中的艺术化呈现
(一)口语化表达与方言俚语的运用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直接使用市井比喻,塑造出顽强的市民形象。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则以诙谐口语描摹市井小气鬼形象,如“忽然道要借马,吓得我悠悠魂魄飞”。
(二)修辞手法中的市井元素
散曲中常见以市井职业为喻体的修辞。例如乔吉《卖花声·悟世》中“肝肠百炼炉间铁”,将人生磨难比作铁匠锻铁;张可久《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中“比人心山未险”,以市井认知重构自然意象。
(三)语言风格对传播效果的强化
据《青楼集》记载,歌妓演唱散曲时,常根据观众身份调整方言使用。这种“因地制词”的策略,使散曲在南北不同地域均能引发共鸣,加速了市井文化的传播。
三、散曲题材中的市井生活图景
(一)市民日常生活的多维描摹
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以农民视角展现都市娱乐场所,细致刻画了勾栏的舞台结构、观众反应乃至门票价格(“要了二百钱放过”),成为研究元代市井娱乐的珍贵史料。
(二)商业活动与市井百态
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通过思妇与商人的对话,揭示商业活动对家庭关系的冲击:“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曾瑞《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则借典当场景展现市井民生:“典卖尽金银器,犹自嫌轻。”
(三)市民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折射
大量散曲作品反映了市民的婚恋观念变化。兰楚芳《南吕·四块玉·风情》中“我事事村,他般般丑”,直言外貌非择偶标准;刘庭信《折桂令·忆别》中“想人生最苦离别”,则凸显市民对现世情感的珍视。
四、表演形式与市井文化的互动
(一)勾栏瓦舍中的表演生态
夏庭芝《青楼集》记载,当时专业歌妓达百余人,她们将散曲与杂剧、说唱结合,形成综合表演。这种表演常包含即兴改编,如无名氏《塞鸿秋·山行警》末句“不如俺家三亩地”,即为迎合农民观众添加的现挂台词。
(二)音乐性与市井审美趣味
周德清《中原音韵》系统整理了散曲的十九个宫调,其中【仙吕】【南吕】等轻快曲牌使用频率最高,符合市民对明快节奏的偏好。现存元代乐谱显示,表演时常加入锣鼓、唢呐等民间乐器强化气氛。
(三)艺人群体对内容创作的影响
歌妓张怡云即兴创作《水仙子·赠云》的轶事,说明表演者直接参与文本再创作。这种互动使散曲始终保持着对市井趣味的敏锐捕捉,形成“文人创作—艺人改编—观众反馈”的循环机制。
五、市井文化表征的社会功能
(一)市民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
散曲中大量出现的宿命论思想,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实则是市民阶层对动荡时局的集体认知。而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通过解构帝王权威,展现市民的批判意识。
(二)社会关系的艺术化调解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中“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将市民情感困境升华为审美对象。这种转化既满足了情感宣泄需求,又通过艺术化处理维持了社会心理平衡。
(三)文化整合与民族融合
据《元史·礼乐志》记载,元散曲融合了女真、蒙古等民族的音乐元素。贯云石《清江引·抒怀》中“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既用汉典比喻,又暗合游牧民族的车驾经验,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结语
元代散曲作为市井文化的镜像,通过语言革新、题材拓展与形式创新,构建了鲜活生动的市民生活图卷。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真实记录了市民阶层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为研究元代社会提供了独特视角。这种文学与市井的深度互动,既推动了中国俗文学的发展,也为当代文化研究提供了历史参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