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了解《论语》《礼记》《孟子》的有关知识。学习先秦儒家经典篇章论述道理时譬喻、对比的论述方法的运用。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思考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
1.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先秦儒家经典篇章论述道理时譬喻、对比的论述方法的运用。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思考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学课时数3课时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品读它的魅力。情境导入
查阅资料,了解孔子、及其生活的年代背景和《论语》。活动一:识经典,知概貌学习活动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后到过卫、陈、匡、蒲、曹、宋、郑、蔡、楚等地,宣传其政治主张,但都受到冷遇。孔子不满三桓擅权,离鲁去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齐鲁夹谷会盟,孔子相礼,提高了孔子的声望和地位。“堕三都”失败,离鲁出游。15岁立志于学,30岁左右开始收徒授业,开创了私人办学之先河。青少年时期齐国经历从政鲁国周游列国晚年结局05由于政治理想的破灭,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与《诗》《书》《春秋》等文献的整理。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生平经历
05史学思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强调治史要十分慎重06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提倡“诗教”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01道德学说性善论以“仁”为核心02经济学说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义利观富民思想03政治学说核心内容是“礼”与“仁”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04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学而优则仕”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最早采用“因材施教”主要思想
历史评价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2.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后期,是奴隶制日益衰败,地主阶级正在兴起,社会矛盾、社会斗争相对尖锐而复杂的时代。在这种变革动荡时代中,自然有许多人提出不同主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以维护旧的奴隶制度为目的的派别体系。
3.论语(1)“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2)“论语”的作者和年代
活动二:读经典,明要义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借助注释,疏通句意,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①知者不惑。(知,同“智”,明智,聪明。)②君子食无求饱。(无,同“毋”,不要。)①文胜质则史。(古义:虚饰,浮夸。今义:历史。)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③一日克已复礼。(古义:一旦。今义:一天。)④请事斯语矣。(古义:实践,从事。今义:事情。)⑤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指男孩子或用于男性,有时含有轻蔑意味。)1.文言知识梳理通假字古今异义(1)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多年,曾获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教育局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在全省高中思想政治优秀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在全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017年4月全省中小学教学设计中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