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学史归纳.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科学史归纳

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必修一P3-4)

时间、科学家

贡献

不足

1543年,维萨里(比利时)

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构造

未深入到细胞水平

1543年,比夏(法)

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年,虎克(英)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观察的是死细胞

1674年,列文虎克(荷兰)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未用细胞描述,也没有考虑到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7世纪,马尔比基

(意大利)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838年,施莱登(德)

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未与动物界联系

1839年,施旺(德)

整个植物和动物都是细胞的集合体

未搞清细胞来源的过程

19世纪40年代,耐格里(德)

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未上升到理论水平

1858年,魏尔肖(德)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未考虑非细胞结构生命的繁衍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必修一P33)

(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必修一P42)

时间、科学家

实验依据

结论或假说

1895年,欧文顿

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

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

利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并进行化学分析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

1925年,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

提取人的红细胞中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其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35年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

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

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2)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必修一P43)

时间、科学家

实验依据

结论或假说

1959年,罗伯特森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所有的细胞膜都有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科学家

将用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进行融合实验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

——

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8)

(1)1950年,科学家发现水分子在通过细胞膜时的速率高于通过人工膜。

(2)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3)科学家们进一步开展水通道蛋白研究,在人类细胞发现13种水通道蛋白。

(4)科学家在拟南芥细胞中发现35种水通道蛋白。

(5)科学家们不仅发现了水通道蛋白,还发现细胞生活必需的钾钙钠也是通过离子通道蛋白进行运输的。

(6)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蚕豆保卫细胞检测出钾离子通道。

(7)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5.酶本质的探索(必修一P79-80)

时间

科学家

实验发现或结论

1773年

斯帕兰札尼

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57年

巴斯德

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1857年

李比希

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897年

毕希纳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917年

萨姆纳

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第一个证明脲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作用为催化尿素分解

20世纪80年代

切赫、奥特曼

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能力

6.光合作用(必修一P100-104)

时间、科学家

实验结论

1881年

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叶绿体呈螺旋带状分布)和需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小室内,在黑暗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把装置放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的部位。直接证明了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

19世纪末

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光合作用中,CO2分子的C和O被分开,O2被释放,C与H2O结合成甲醛,然后甲醛分子缩合成糖。

1928年

科学家发现甲醛对植物有毒害作用,而且甲醛不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糖。

1937年

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释放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

1941年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54年、

195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资料供参考。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