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VIP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27/NUMPAGES27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

本套高考二模真题汇编(四期)来源于海南、重庆、贵州、云南、甘肃、新疆六个省份,古代诗歌阅读考情整体趋势可总结为:①教考衔接趋势增强,打破题型界限;②比较阅读常态化。

一、教考衔接趋势增强,打破题型界限

二模试题中出现了将诗歌知识、语言文字运用和实际情境综合考查的情况,例如:根据诗歌语境,从下列关联词中选择一组填入诗中空缺处,请写出你的选择,并阐明理由。这体现出教考衔接趋势进一步增强的特点,也反映出试题融合,打破题型界限的高考命题趋势。

二、比较阅读常态化

现阶段古代诗歌阅读主要是单文本阅读,但是在主观题中会出现试卷内容与课本内容相比较的情况,比如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处理、相同题材作品情感、手法的异同等等。在本套高考二模真题汇编中题2、题4都是试题与课内文本衔接比较。

二模试卷在保留传统题目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古代诗歌,即直接呈现两首或多首相同意象、相似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或在分析题中提供新的材料加以探究。这种题型增加了阅读量和思考时间,对考生的梳理和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古代诗歌阅读模块,情感、表达技巧以及内容是诗歌的主要考查内容。这里我们着重讲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解题方法,同时设置相关习题,方便考生理解运用。

一、诗歌表达技巧解题方法

第一步:明确说出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该技巧(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该技巧(手法)的妙处;最后,指出该技巧(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诗歌表达技巧考法实践】

例:(2024新高考Ⅰ,T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解题思路】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颈联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泉水“既响亮又微小”,答题时要围绕“对比”中显现出“响亮又微小”进行作答。

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上联突出泉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断断续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小巧委婉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声震耳畔,一面引人倾听,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样,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一、(2025·海南天一联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马朝请①使广西

孔平仲

海水扬波今合清,秋风千里使华②行。

言皆有道非徒发,事若无心③更不生。

谈笑从容怀远俗,琴书潇洒寄高情。

伫闻静胜诸蛮服,何必楼船十万兵。

【注】①朝请:官名,即奉朝请。②使华:借指使臣。③无心;没有成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背景和时间,友人在秋风中踏上千里征途,具有画面感。

B.从“言皆”句来看,马朝请平日出言慎重,议论都合乎道义,不会妄言谬语。

C.颈联“谈笑从容”“琴书潇洒”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温馨场景,表现了他们情趣的高雅。

D.本诗融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质朴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对马朝请的欣赏、赞美。

16.本诗为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