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土传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在田间分布的典型特征是小麦田呈块状发病,其发病区块大小不一,小的直径几米,大的则可达数十米,甚至整块田发病。在我国造成土传小麦黄花叶病的主要病原物是土壤习居菌——禾谷多黏菌传播的马铃薯Y病毒科病毒。此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冬小麦种植区,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为重病区,数次暴发流行。长江流域冬麦区的土传小麦黄花叶病在2—3月显症,嫩叶上呈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在老叶上常出现坏死斑。春季气温升高后,黄花叶症状逐渐消失,田间出现隐症现象,但是植株分蘖减少,株型也较矮缩,麦穗短小,发育不全,种子产量和品质都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安全生产。
典型症状
近年我国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病分布
土传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栽培模式、气候因素密切相关。该病暴发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是秋季雨水充分,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期的持续低温,少日照。当气温持续超过25摄氏度时病害发生便受到抑制。
左图:禾谷多黏菌游动孢子;右图:小麦黄花叶病毒粒子
携带病毒的休眠孢子在合适条件下萌发,产生大量初生游动孢子,它们在土壤间隙水中游动,侵入根部细胞,病毒随之扩散,开始进行侵染复制,并随次生孢子进行二次侵染扩散。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具有极强抗逆性,高温低温,以及化学药剂都不抑制休眠孢子萌发及病毒的传播。结合多年多地的土传小麦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工作经验,提出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适当晚播、返青期追施或叶面喷施氮肥等农事操作为辅预警小麦土传病毒病防控技术。
推荐种植的小麦抗病品种:豫农201、豫农416、豫农9676、衡观35、新麦208、郑麦366、郑麦9023、堰展4110、豫麦18、豫麦36、豫麦47、豫麦70、豫麦70-36、濮优938、山东95519、花培2号、泛麦5号、周麦22、温优1号、陕麦229、西农2000、衡7228、阜麦936、高优503、新原958、早抗4118、洪育2号、西农3517、西农88、西农9871、陕农138、陕农78、陕627、陕麦175、小堰216、淮麦17、淮麦18、淮麦20、连麦1号、连麦2号、绵麦37、绵麦39、绵麦42、绵麦45、同舟麦916、烟农19、烟农21、镇麦5号、洲元936、临优2069、长武134、济麦21、兰考矮早8、鲁麦21、鲁农116、山东189、烟农24、烟5286、烟5158。
避免种植的小麦感病品种:矮抗58、西农979、平安3号、濮麦10、温麦19、西科麦4号、小堰22、小堰4号、新麦18、新麦19、新麦20、豫麦48、豫麦49-168、豫麦60、豫农949、豫优1号、郑麦9094、中育10号、周麦1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