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专题07散文阅读教材衔接
内容早知道
?课内汇总散文篇目知识积累
?文体知识梳理散文的结构思路、散文的语言赏析
散文衔接
散文衔接
教
部编版教材现代散文篇目知识积累
《荷塘月色》
文章将“荷塘月色”巧妙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这样主景和副景互换位置,就能将景物写得格外细腻。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并适当采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对偶等修辞、远近高低动静虚实正侧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动词形容词量词叠音词等炼字)来突出之,才可使景物形象生动。文中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路上就有暂得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不得超脱的淡淡的哀愁,随之荷塘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飘渺的光色,使得文章意境有一种哀而不伤(感情适度有节制)的中和之美。
拟人比比喻更形象生动,就是因为比喻只是甲像乙,毕竟“隔”了一层,而拟人却是甲直接具备乙的动作情态,比如“有袅娜地开着的”这句拟人就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比喻要更生动逼真。文章采用了一些通感手法。通感其实就是感觉之间的互通,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除了采用比喻之外,还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既写出了月夜下荷香的若有若无、清淡飘渺,也烘托出了月夜的宁静;同时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也显示出一种用语的新奇活泼;而且“清香”和“歌声”两个优美意象的叠加,就使得句子的意境更优美。
月色和声音都是难写之物。作者在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就采用了正面描写(主要是比喻: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月光如小睡,云遮月时别有风味;月光与月影的交织如名曲的旋律,十分和谐优美)和侧面烘托(荷叶荷花的烘托,写出月光朦胧恬静;黑影倩影的烘托,写出月光的轻盈荡漾)相结合的手段,并以侧面烘托为主。
江南采莲图与前文的荷塘月色景相得益彰,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形一神,拓展了散文的意境,深得散文真味。《故都的秋》中第12段议论“秋的深味”也是如此。
《故都的秋》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与《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样,是全篇的文眼。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文眼可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提挈全篇,奠定基调。文章有文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故都的秋的“清”(色之清淡,人之清闲),“静”(环境、心境的宁静),“悲凉”(颠沛流离、饱尝风霜的心境之秋的折射),足以说明一切景语乃情语。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着重写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五幅画面。
文章不写北平那些大景点的秋,却只写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秋,一是因为大景点太热闹,不易写出新意,二是平平淡淡的平民秋景中才可挖掘出特殊意味,体现出作者审美趣味的生活化、平民化。
本文是函索坐催催出来的急就章,却写得优美流畅,佳词妙句俯拾皆是,可见平素的功底。一些意象造语典雅美丽,比如“柳影、虫唱、飞声、蓝朵、落蕊、残声、秋潮、凉雾”等词。“江南,秋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等句,从内容看,写出了江南之秋的特点;从语言看,动词“凋”“来”“显”、形容词“慢”“润”“淡”都运用得十分贴切,包括三个“得”字的使用,还起到了舒缓节奏的作用,而且“慢”“润”“淡”三字还押韵,有一种音乐美,而且句式都是短句,显得轻盈荡漾;从修辞来看,还运用了排比,排比显得有气势,有抒情性。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以其深刻的生命哲思、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从作品的主题思想来看,《我与地坛》深刻探讨了生命、命运、苦难与救赎等哲学议题。史铁生以自身经历为题材,通过在地坛的所见所感,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面对苦难时的积极态度。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经常独自跑去地坛,地坛成为他精神的庇护所。在地坛中,他领会到了许多人生感悟,从最初的彷徨无助到逐渐与命运和解,甚至找到了面对死亡的坦然。他笔下的地坛,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更是他心灵的栖息地,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不息。在这里,史铁生完成了从逃避现实到沉思冥想,再到释然与和解的心灵蜕变,体现了对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
在艺术特色方面,《我与地坛》的语言质朴无华,却蕴含深邃的思想。史铁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坛的四季更迭、草木枯荣,以及园中的各种自然景象,如蜂儿、蚂蚁、瓢虫等,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多样性。同时,他通过对自己与地坛长时间相处的记录,将个人的情感与哲思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既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又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此外,作品中还巧妙融合了抒情、描景、叙事与议论等多种手法,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框架,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是其魅力所在。史铁生在文中多次提到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Unit 4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 and Thinking 课件 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 第8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docx
- 专题02 正确认识自我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讲义(统编版2024).docx
- 10.2 滋养心灵(教学设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docx
- 1.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二数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
- 6.4.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教学设计)高一数学堂(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 6.3 比大小 数学三年级下册同步培优讲义(北师大版).docx
- 第04讲 揭开情绪的面纱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讲义(统编版2024).docx
- 专题03 课本成语和文化常识教材衔接汇总-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回扣教材.docx
- 高考语文 标点符号表现力专题复习学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