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一节云南民族与中南半岛的经济、文化联系
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前面阐述的自两汉以来正式开通的西南丝绸之路,把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云南与越南、缅甸的交往前面已多处述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云南与泰国早于史前时期就有了文化交流。泰国青铜文化遗址中有两处比较重要的,一是班清;二是能诺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两个地方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所代表的文化类型被称为“班清文化”。大量的研究表明,从制造陶器至青铜器“班清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阶段,其上限约至公元前3600年,下限至公元300年,主体青铜文化的盛行时期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班清文化”和云南晋宁石寨山文化都有形制相似的器物,并且都有蛙、鸟、羽人的活动。石寨山文化盛行于约公元前7~公元前6世纪,作为一种已具有独特风格的青铜文化,毫无疑问被认为是对东南亚地区有着很大影响。新田荣治在《云南、北越、泰国发现的先黑格尔I式铜鼓》一文指出,云南与泰国东北部间的往来好像可以从先黑格尔I式铜鼓的传播中找到。
一、稻米之路和民族迁徙
证明在史前时期,云南与泰国已有文化交流及联系的很多文物,不断被发现。主要有稻作文化和民族迁徙的联系。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黄河流域即已种植粟米,这从公元前6000至前5000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的出土物已得到证明。黄河流域稻谷栽培时间早于中南半岛,故有的学者推断东南亚地区的粟米是从黄河流域传播去的。童恩正先生认为,粟米向东南亚传播的中介地点是青藏高原东端。与粟米相近,稻米则被认为最早源于云南,尔后传播至印度支那半岛,即由云南而达老挝、泰国、缅甸、越南,从而形成“稻米之路”。虽然迄今对水稻的起源地尚有争议,但云南和印度阿萨姆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基本一致的看法。稻米之路是古老而复杂曲折的,今天的研究发现稻米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有着惊人的相似,例如从云南经西藏至印度一线,不仅把两大系列稻谷的产地沟通起来,而且也是西南丝绸之路中的茶马古道。“虽然不能就认为在公元前1000年或更早的时候西南丝绸之路已经开始出现,但经云南、西藏与印度之间以稻米为中介的交往,为后来‘茶马古道’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没有中国南方古代居民的大量迁入东南亚,没有稻作文化、青铜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南传和移民与土著居民的频繁交往,也就不可能有公元前4世纪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始于云南而到达老挝、泰国、缅甸、越南的“稻米之路”,是一条非常古老的传播之路。“是哪个民族曾和稻谷一起走过这条古老的道路?”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在反复研究着,我国学者研究得出“最早培植野生稻的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结论。中国南方的部分越人迁入中南半岛北部地区,并带去了他们所创造的特有的稻作文化。到目前为止,虽然对掸泰民族的起源问题仍是观点颇多,但泰人起源于中国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申旭等学者认为,从中国南方青铜文化和稻作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来看,泰人应起源于中国的南部与中南半岛毗邻的地区,云南是中国的南部与中南半岛毗邻的地区,因而可以推断云南是泰人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从地理构造看,中南半岛与中国南部山水相连,诸多山峦是中国境内山脉的南延;发源于中国境内的河流,也通过中南半岛流入海洋,正如佐佐木高明所说:“东南亚的大河流,都以云南山地为中心,呈放射状流向四方。这些大河流的河谷以及夹于河谷之间的隘道,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的通道。”古代的移民迁移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运动过程,云南成为诸多民族迁到中南半岛地区的通道,这是造成云南和中南半岛地区民族如此众多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正是这种移民行动,使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广泛交流,并揭开了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序幕。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泰人即掸人历史上最早出现在云南,尔后从那里迁入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印度等地,在公元6世纪后相继建立了包括“八百媳妇国”(兰那王国)、帕尧国、孟拱国、阿洪国等在内的许多小国家。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里,云南的傣泰人仍不断迁入泰国、老挝等地,如泰国北部清迈府(原兰那王国地区)就有许多西双版纳的泰泐人。直至清代,仍有云南的傣族从陆路迁到泰国。民族的迁徙,沟通了中国西南与缅、泰地区的交通和贸易,直到现在,云南很多傣族人还在经营着缅、泰与云南之间的贸易。
如前所述,自西汉征服滇国后,西南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在汉晋达到了繁荣昌盛。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中国南方民族向中南半岛的迁移与对外贸易更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云南永昌郡即哀牢国到印度、掸国、交趾及今老挝地区皆有道路可达,并相当畅通,哀牢与身毒“二者在货物的运输中,在人民的往来上,更为频繁”。西汉时滇国的内附及东汉时哀牢的臣服,对中国与中南半岛的交通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唐代及南诏对东南亚地区的经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