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机密★启用前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间150分钟。
2025.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贤祠祀是明代地方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首次将乡贤从先贤群体中抽
离出来专祠而祀,纳入地方庙学祀典,以表彰先贤、激励士民。嘉靖朝更正祀典后,乡贤与
名宦分祠而祀,祭祀对象、地点、规制固定,实现了乡贤祠祀的制度化,国家主导性更强,
教化意图更明显。
乡贤祭祀古已有之,《礼记-祭义》中即有“祠先贤于西学①”的记载。汉代出现了祭祀“阙
里之先贤”的情形,但此尚无“乡籍”概念。唐代出现专门崇祀乡里贤者的先贤祠堂。宋元
期,乡贤祭祀发展,“贤”与“乡”结合更紧密,“群祀”成为主要祭祀形式并普及,祭祀场所
多元化,官学祭祀成趋势,为明代乡贤祭祀步入庙学奠定基础。
明初将乡贤祭祀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朱元璋诏令天下学校建先贤祠,祀贤牧守令和乡
贤。明代乡贤祠祀发展分两个阶段:嘉靖更正祀典前是创设调整期,府县在国家倡导下创设
或改造乡贤祠并向庙学迁移,但存在区域不平衡;嘉靖更正祀典后是普及完善期,乡贤祠与
名宦祠相对立于学宫,作为庙学祭祀体系一部分被规范完善,祭品、祭仪、位置等都有明确
规定,实现庙学化与制度化,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教化实施。
嘉靖中后期,乡贤祠祀实现庙学化与制度化,体现明代统治者意志与教化指向。一方
试卷第1页,共11页
面,乡贤祠祀与地方庙学融合重申了儒学正统。乡贤祠附于庙学,加强了祭祀的儒学内涵,
乡贤选拔和规制设定需符合“扶植教化、羽翼正道”的儒家祀典标准,“祀乡贤”成为褒表忠臣
的形式,传达“忠义内涵,褒表忠臣、激励后进成为祭祀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乡贤与名
宦分祠而祀体现“分而化之”的教化指向。分祀既是礼法需要,更有教化用意。乡贤与名宦身
份不同,教化对象不同。乡贤是本地士民的榜样,激励乡里后学模仿学习,使士风、学风有
序,社会安宁;名宦则为地方官员树立政绩典范。分祠而祀让教化指向更清晰,巩固了儒学
在地方教化中的核心地位,体现明代以“忠孝”为基调的国家意志。
(摘编自张会会《明代乡贤祠祀的教化指向》)
材料二:“乡贤”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期,明清两代,“乡贤文化”被进一步强化,“乡
贤”成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传统“乡贤”践行着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
求,“乡贤文化”也成为影显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乡贤”的内涵焕然一新,成为新的历史
条件下同本地乡土有联系的,有知识、有能力、视野开阔,并且掌握一定的物质资源、社会
资本和数字信息资源,依靠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感召力,对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出谋划策,为
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贤达和精英,超出了传统“乡贤”的范畴,固谓之“新乡贤”。“新
乡贤”涵盖群体广泛,包括各类精英人才、技术能手,离退休返乡的官员、教师、医护人员、
军人、文人学者、企业家、海外华人华侨,甚至返乡大学生、在外打工经商的村民、数字网
红等。这种多元群体既保障资源丰富性,又能传承文化、发扬创新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正
因如此,“新乡贤”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相关内容多次被写入中央文件。
“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发挥“新乡贤”带来的“萤念鱼效
应”,搅活家乡振兴的潭水,为乡村振兴带来希望。一些退休人员选择回乡长期定居,全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