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语言文字运用(文化意象与传统解读+ 文学与名著人物解析+生活实践与科普知识+语言艺术与表达效果+教育与文化传播,名校期末真题)解析版.docx

专题06 语言文字运用(文化意象与传统解读+ 文学与名著人物解析+生活实践与科普知识+语言艺术与表达效果+教育与文化传播,名校期末真题)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22页

专题06语言文字运用(名校期末真题)

主题概览

主题01文化意象与传统解读(文学符号、哲学观念、文化现象)

主题02文学与名著人物解析(经典人物、判词分析、创作理念)

主题03生活实践与科普知识(科学原理、技术应用、日常现象)

主题04语言艺术与表达效果(修辞赏析、句式分析、描写技巧)

主题05教育与文化传播(博物馆功能、科普推广、互动体验)

选题区域

江苏:南京市、连云港市、泰州市、常州市、淮安市、南通市、宿迁市、无锡市、扬州市、苏州市

主题01文化意象与传统解读(文学符号、哲学观念、文化现象)

一、(23-24高二下·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来也奇怪,平时闲置不怎么看的书,被收拾着放起来后,突然就有了阅读的欲望,而且心情迫切,仿佛是酒鬼许久没有沾酒,酒瘾发作一般。于是,塞床下的箱子又拉出来,书桌下的箱子也打开来了……终于找到了心想的那本书,大喜过望,爱不释手,仿佛失而复得一般。如此反复,宿舍又恢复到“书巢”的模样。看着满屋子书籍胡乱摆放的样子,心里反而窃喜起来。古人不是也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感叹吗?算了,不管了,仓库就仓库吧。

身在“书巢”,一颗躁动的心仿佛是安稳了,晚上睡觉也变得踏实了,就连一日三餐似乎也比之前两天有滋味。果然是“”,“书巢”大概是整理不成了。想起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来,我把它改动了数字,变作“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然后找了笔纸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自己,恭恭敬敬地放置于书桌上——权当自己懒散或者说是一种不良嗜好的借口。

18.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D.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19.文段中作者将宿舍说成是“书巢”,请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18.D

“书巢”意为用书籍作为巢穴,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宿舍中藏书之多,堆积之满,也写出作者在宿舍藏书环境中的安然与自适。

20.“懒散”“不良嗜好”是贬词褒用的自嘲说法,写出作者对书籍的喜爱与痴迷。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A.不恰当。指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此处并不强调房屋的状态。

B.不恰当。指忧患使人发愤图强,因能得生。安逸使人好逸怠惰,因而致死,此处并未强调忧患的作用。

C.不恰当。意思是神机妙算,此处并不强调作者的机智。

D.恰当。指二者必然不可兼得,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应当如何取舍。此处强调的正是二者不可同时具有,应有所取舍。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书巢”的字面意思是以书籍作为巢穴,或者用书籍筑成巢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堆满书籍的环境比作巢穴。

利用比喻的相似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宿舍中藏书之丰富;同时也突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那就是在宿舍藏书环境中的感到满足与喜悦。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能力。

这句话是对前文“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的解释,作者对自己的“懒散”“不良嗜好”有了比较充分的借口,这是一种贬词褒用的自嘲说法。目的是表明作者自己对书籍的喜爱与痴迷。

二、(23-24高二下·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①,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