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5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2025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二)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体现礼乐制度的鼓、磬等打击乐器组合,肇始于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至夏商周三代逐渐成熟并长期延续;作为核心礼器的青铜鼎,贯穿夏商周三代,之后逐渐演化为鼎形祭器香炉。这表明早期中华文明()

A.呈现多源属性 B.发展程度较高

C.以中原为核心 D.在延续中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鼓、磬组合从陶寺遗址延续至夏商周三代并逐渐成熟,青铜鼎贯穿三代后又演化为香炉,这说明早期中华文明在礼乐制度与核心礼器的使用上既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又有功能与形态上的发展演变,D项正确;多源属性强调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但材料仅围绕陶寺至三代的单线传承展开,未涉及不同地域的文明源头,排除A项;发展程度较高需对比其他文明或量化指标,而材料侧重传承而非发展水平高低,排除B项;中原为核心涉及地域中心论,但材料未比较中原与其他地区的文明地位,仅描述中原内部的文化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

2.先秦时期的“华夏”是指黄河中下游被蛮狄戎夷交错环绕的“中国”;而秦汉隋唐时期“华夏”则指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所有疆土,与“塞外”相对称。这源于()

A.构建统一的政治实践 B.推崇儒学的文化方针

C.江南经济的持续发展 D.华夷分立的思想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先秦到秦汉隋唐,“华夏”的概念范围从中原地区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秦汉隋唐不断开疆拓土、采取合适的统治措施以建立和巩固大一统密切相关,A项正确;秦朝实施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并未推崇儒学,排除B项;江南经济不断发展和“华夏”范围的不断扩展并无因果关系,排除C项;华夷分立的思想观念并不利于“华夏”范围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A项。

3.隋唐时期,《法华经》在印度已很难被人理解,但在中国佛教徒的研究、释证下,改造过的《法华经》又流回印度;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也在此时传回印度,为人“亲仰”。这说明()

A.中国佛教影响力大增 B.中外交流助推文化更新

C.佛教中国化趋势显著 D.印度文化逐渐走向没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法华经》在印度很难被人理解;但在中国佛教徒的研究、改造下,《法华经》又流回印度,而且宣扬中国禅宗(中国佛教宗派)的《证道歌》也在此时传回印度,为人“亲仰”,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助推了彼此文化的发展更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中国得到发展的佛学思想回流到印度,由此并不能显现中国佛教影响力大增,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主旨,而是强调中印文化交流中佛教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仅能体现印度佛教有所衰落,而不能说明印度整体文化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4.史料记载:辽朝田赋“计亩出粟以赋公上”,宋朝视“亩税一斗者,天下之通法”,西夏田赋征收实行“一顷五十亩税一石八斗”,金朝田赋征收也有类似做法。这反映出()

A.各地政权财政收入得到保证 B.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南北方的经济形态趋于一致 D.依据资产征税成为主要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计亩出粟以赋公上”“亩税一斗者,天下之通法”“一顷五十亩税一石八斗”可知,辽宋夏金各政权皆形成了依田亩为标准的田赋制度,说明当时依照财产征税成为主要趋势,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田赋征收标准,未能反映财政收入得到保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此时经济重心逐渐已经南移,南北方经济形态趋于一致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5.明清时期,不少商人积极参与到修攥族谱以及修建宗祠、书院、寺庙、道路、桥梁和赈灾等社会活动中,而商人的话也被士大夫大量引用于作品之中。这从侧面体现出当时()

A.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B.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功能减弱

C.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增强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观念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商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商人思想也日益受到重视。追溯其源,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经济实力增强,商人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并导致其社会地位提升、影响力增强,D项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